读书·写作阅读读书学习陶冶情操,发现更好的自己!

《苏菲的世界》|带你入门的哲学书

2017-09-25  本文已影响3121人  天涯煎了个蛋

写在前面

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哲学书,但是对于非哲学专业的人来说,它是一本“带你入门”,而非“赶你走”的哲学书。

如果你有兴趣,我们一起来聊聊这本书:《苏菲的世界》。


目录

-01.书籍及作者
-02.故事背景
-03.哲学是什么?
-04.西方哲学发展
-05.感悟


1 书籍及作者

1.1 书籍介绍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

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2 需要留意的地方!

这是一本小说。

这是一本不严肃的哲学书。

这是一本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哲学书。

作者最后认为:科学是真理,唯物主义是人类正确的选择。(书中没有提供理由,请留意这种引导)


2 故事背景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

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她的哲学课程。

如果只是哲学课程,那这本书必然是一本非常枯燥的哲学发展史教材,即使作者穿插着苏菲的生活日常。

但是在故事发展到1/3时,一切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整个世界发生了极大的转折。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后,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故事发展到1/2时,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苏菲和他的老师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他们又当如何应对?

正是这种故事转折,让这本哲学书不再这么严肃,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起来。

我想这会是你在读这本书时一个非常好的坚持下去的理由。

但是,下面要说的,可就不那么生动有趣了。


3 哲学是什么?

哲学体系.jpeg
3.1 哲学起源

所谓哲学,是指耶稣降生前600年左右,在希腊演进的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

  • 哲学,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 它像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
  • 它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 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一切确切的知识(罗素认为)都属于科学。
  • 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爱因斯坦说: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

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3.2 哲学的基础

哲学的基础是好奇心,与成长是死敌。

  • 这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需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
  • 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
  • 然而,当他们年纪越大,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逸,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 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
  • 其中,有些人掉了下来,也有些人死命攀住兔毛不妨,并对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大声吼叫:我们正漂浮在太空中呢!
  • 但是这些人丝毫不理会,他们会说:真是捣蛋鬼!然后继续原先的谈话:今天股价涨了多少?番茄多少钱一斤?听说戴安娜王妃又怀孕了?
3.3 哲学的产生条件

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科学,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

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探究其产生的条件,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

3.3.1 饥饿哲学

所谓“饥饿哲学”,指的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利益和国家进步利益得不到满足,或阶级冲突尖锐的情况下,哲学被迫进行改革思索,以政治和经济探索的方式思考世界,从而产生的价值型哲学。

我们深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哲学,其本质是为政治服务的。由于资本主义对工人剥削加剧和内部矛盾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论和辩证法,进一步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借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反对压迫,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工人阶级处于不利地位中发展出来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合理的温床,这便是典型的“饥饿哲学”。

3.3.2 富足哲学

所谓“富足哲学”,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利益得到满足后,思维意识世界得到了极大丰富,细致入微地观察世界与自身的关系,进入意识、精神、自然等多种哲学领域,从而产生的多元形态哲学。

阿奎那是中世纪杰出的神学家和哲学家,由他所著的《神学大全》享誉古今,是这一时期哲学特征的重要体现。

由此看出,哲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正因为如此,历史为哲学指明了两条可行的路,促使了哲学的多层次发展。

3.4 哲学的研究对象

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哲学家们的关注对象存在差异,但下面这些问题却是从哲学诞生伊始就一直被争论不休的话题。

我是谁?为什么在这里?灵魂是否存在?上帝存在吗?
世界如何创造出来的?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法则,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自由意志等。


4 西方哲学发展

4.1 哲学发展史

一般来讲,我们通常说大哲学体系的时代到黑格尔为止。

在他之后,哲学有了新的方向,不再有庞大的思考体系,取而代之的是“存在哲学”与“行动哲学”。

马克思说,直到目前为止,“哲学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

这句话显示了哲学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哲学发展史
4.2 古希腊罗马哲学
4.2.1 神话式哲学观

1)人们总是想为大自然的变迁寻求解释,所以神话有了市场。

2)希腊人相信宿命论

4.2.2 自然学派哲学家(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4世纪)

1)关注领域

2)主要表现

3)主要观点

自然学派哲学家重视世界本源的研究,他们先后提出:水、无限定者、空气、四元素、粒子、原子等作为世界的本源。

自然学派哲学家
4.2.3 诡辩学家

1)关注领域

2)主要观点

(1)怀疑论:虽然哲学问题或许有答案,但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所以不屑于哲学性思考。

(2)关注个人及社会地位:虽无法知晓所有自然之谜的答案,但人类必须学习如何共同生活。

(3)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罗塔格拉斯,公元前485~410)

3)与自然学派的异同

同:批评传统神话
异:不屑于从事在他们眼中毫无益处的哲学性思考

4.2.4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到399年)

1)关注领域

2)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苏格拉底说: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有活力的牛蝇。

借着假装无知的方式,强迫他所遇见的人们运用自身的常识,从而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

3)主要观点

(1)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2)理性主义者

4)地位

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却对是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

我们不知道苏格拉底的真正面貌,但这不重要。因为近2500年来对西方思想家产生启发作用的,事实上是柏拉图描绘出来的苏格拉底。

几百年后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这样评价:

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地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罪恶。

4.2.5 柏拉图(公元前427到347年)

1)关注领域

2)主要观点

(1)柏拉图的理型论
(2)世界分为两个领域
(3)《理想国》
(4)《律法》
4.2.6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到322年)

1)关注领域

2)主要观点

(1)形式是本质
(2)感官大于理性
(3)质料与形式
(4)目的因
(5)创立逻辑学:

给动植物分类,证明时遵循的法则

(6)自然的层级:
(7)上帝
(8)伦理学

黄金中庸:平衡、节制才能幸福快乐

(9)政治学
(10)歧视女性:

影响了整个中世纪,包括教会

4.2.7 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1)关注领域

2)学派

(1)犬儒学派(公元前400年左右)

(2)斯多葛学派(公元300年左右)

(3)伊比鸠鲁学派(公元300年左右)

(4)新柏拉图学派

代表人物:普罗䦺(公元205~270年)

4.3 中世纪(公元400年-1400年)
4.3.1 特点
4.3.2 文化融合

1)印欧文化

(1)印欧民族/文化:定义

所有适用印欧语言的民族与文化

(2)观点

2)闪族文化
(1)是西方三大宗教的渊源: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2)主要观点

3)文化融合

文化:分裂再融合
4.3.3 基督教

1)发展

(1)耶稣(公元0年)

(2)保罗:让基督教遍地开花(公元150年)

(3)公元380年,基督教被奉为罗马帝国国教

2)关注领域

中世纪的哲学家几乎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

3)代表人物

(1)圣奥古斯丁(公元354~430)

(2)圣多玛斯(公元1225~1274)

4.4 文艺复兴(14世纪末到16世纪)
4.4.1 文艺复兴运动

1)经济背景:
自给自足式的经济逐渐转型为货币经济体系。

2)影响:
改变了大家对人类的看法,人本主义精神强调人本身及其价值

3)主要观点

(1)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人道主义的复兴,口号:回归本源

(2)人们重现发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价值

(3)人本主义:更强调个人主义(古代强调宁静节制中庸)、活在当下,泛神论;反人本主义盛行(审判、烧死异教徒风气盛行)

(4)新科学方法:用感官调查(观察、经验、实验)研究大自然;人类开始干预并控制大自然

(5)新世界观:

(6)没有中心,人就是中心,宗教狂热

4.4.2 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

4.5 巴洛克(17世纪)

巴洛克:原意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4.5.1 主要特征

1)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

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2)哲学思想

(1)理想主义

生命基本上具有一种崇高的特质

(2)唯物主义

一种相信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从肉体感官而来的哲学

(3)物质主义

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霍布士

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包括人与动物,都完全是物质的分子所组成的,人类的意识(即灵魂)也是由人脑中微小分子的运动而产生的。

4.5.2 代表人物

1)笛卡尔(1596-1650)

(1)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我思故我在
怀疑一切,而怀疑是真实的,怀疑必定在思考,思考,必存在

(2)上帝是存在的
宇宙间有一个完美的实体(我们不完美,但是我们有完美的概念,说明完美存在,上帝存在)

(3)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
上帝可以保证我们用理智所认知到的一切事物必然会与现实世界相符

(4)二元论者

2)斯宾诺莎(1632-1677)

(1)地位:
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

(2)观点:

希望用他的伦理学来显示人类的生命乃是遵守大自然普遍的法则,必须挣脱自我的感觉和冲动的束缚。

斯宾诺莎把自然界视为唯一的'实体',认为思维及扩延是统一的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个别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通过理性把握了唯一的实体,才能认识个别事物。

3)莱布尼茨(1646~1716)

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尔的思想。

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但起初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存在于人们心中,须经加工才真正显现出来。

4.6 经验主义(18世纪)
4.6.1 主要观点

(1)我们对世界的了解,都是从感官而来。 (2)如果不是透过感官的体验,我们的心中将一无所有。

4.6.2 代表人物

1)洛克(1632-1704)

(1)《论人之理解力》

(2)相信人类凭理性就自然而言地知道上帝的存在【同理性主义者】

(3)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

(4)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观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

2)柏克莱(1685-1753)

(1)人有“灵”。

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2)我们周围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部存在于天主之中。

他是万物唯一的成因,同时我们只存在天主的心中。

(3)断定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

3)休姆(1711-1776)

(1)人应该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像个孩子。

(2)人有两种知觉:印象(对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和观念(对印象的回忆)。

我们有时会将物质世界中原本并不共存的概念放在一起,比如飞马。如果一个概念是以不符合现实的方式复合而成的概念,则是虚假的

(3)自我是一个过程,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

(4)不可知论者:怀疑上帝是否存在的人。

(5)只接受用感官认知的事物,除此之外,一切都有待证实。

(6)习惯性期待:一件事情跟着另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最早天鹅都是白的,可不代表没有黑天鹅。

(7)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而是感情。

(8)我们绝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

比如:很多人出门想坐飞机,所以我们建更多的机场。明显结论是错误的。

4.7 启蒙时期(18世纪中后期)
4.7.1 主要观点

(1)反抗权威:怀疑前人所谓的真理,每个人必须自行找寻问题的答案
(2)理性主义:世界太有条理,因此上帝存在;灵魂不朽是合理的

4.7.2 代表人物

1)法国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

(1)文化上的乐观态度

(2)回归自然:回归理性

(3)自然宗教:上帝万古前创造世界,然后再未现身。上帝只通过大自然与自然法则向人类显现,而非任何超自然的现象。

(4)人权: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争取言论自由、新闻自由

2)德国:康德(18世纪后期)

(1)天生的有色眼镜(理性):心灵中的两种形式:时间和空间先于一切经验。时间和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方式,而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2)因果律: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3)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使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称为知识的原料,另一个是人类内在的情况。

例如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等,称为知识的形式。

(4)感官知觉和理性影响我们对世界的了解。

(5)宗教是理性和经验解决不了了,要求助于信仰。

4.8 浪漫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4.8.1 主要观点

1)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同文艺复兴时期

2)浪漫主义者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成天做白日梦,浪费生命

3)向往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

4.8.2 代表人物

1)谢林(1775~1854)

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
自然与精神都是一体两面,整个大自然都存在于人的心中

2)赫德(1744~1803)

历史的特性就是连续、进化与设计,是一个过程
动态的历史观,启蒙时期哲学家的历史观是静态的

3)黑格尔(1770~1831)

(1)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2)理性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

4)祁克果(1813~1855)

(1)推崇个人主义,黑格尔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人

(2)与其找寻唯一的真理,不如去寸照那些对个人声明具有意义的真理

(3)真理是主观的,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

4.9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19世纪~)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它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

4.9.1 马克思(1818~1883)

1)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

2)一个社会的政治情况与意识形态是由它的生产模式决定的。

3)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由那个社会里的统治阶级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4.9.2 达尔文(1809~1882)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9.3 弗洛伊德(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心理学

2)本我、自我、超我

3)潜意识。

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

4.9.4 萨特(1905~1980)

1)存在主义

-萨特主张人的问题才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必须把人召回来并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加以研究,从而解释现实世界。


5 感悟

哲学一直是一门形而上的学问,这也注定了它的受众范围是比较小的。但是哲学又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人活着不只是为了活着,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闲下来的人们可能会开始思考:

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有前世今生,有轮回转世吗?
世界从何而来?世界如何成为世界?世界的未来在哪里?

这些都是哲学的范畴。

我们现在都知道物质的构成中有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等,我们知道有金木水火土5种元素。但这些都是通过仪器验证的。

在古代、中世纪,没有仪器,但是哲学家们通过思考,也得出了这些结论,他们试图用观察、思考来找寻世界的本源,自然界的变化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哲学是推动世界前进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们需要了解哲学,未必需要很专业,但至少可以简单了解哲学的前世今生,发展脉络。

书中,哲学家艾伯特·诺克斯对苏菲说: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我不希望你成为这些人当中之一。
我将尽我所能,让你熟悉你在历史上的根。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仅是一只赤身露体的猿猴)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避免在虚空中漂浮的唯一方式。

我们需要了解哲学,学习哲学。

因为哲学,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呐喊,是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