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三点,孩子的阅读效果会更好
现在国家在大力提倡让孩子爱上阅读:多读书,读好书。
孩子们仅仅读书就够了吗?当然不是,不仅要读,更要有效地读。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的阅读更有效呢?下面是我的三点建议:
一、合适的读物
鞋子合不合脚,脚知道。
书合不合适,孩子知道。
我们不要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孩子,一定要选适合孩子的读物,可以按孩子年龄选择,也可以按孩子兴趣爱好选择。
按孩子年龄来选的话:可以从布书、洞泂书、图画书等,过渡到少字的绘本、简单的儿歌、古诗等,再过渡到注音多字带图直到全文字。
这样做的好处是适合孩子的认识规律,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感兴趣的事,让人越做越开心,越做越喜欢。
二、反复读
常言道:经典书籍要反复读。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比如图画版《父与子》这本书中“不许偷吃”这个故事,它由八幅画组成。
故事是爸爸在桌子中间挖个洞、铺上同位置也剪了洞的桌布、再放上没底的蛋糕盒,同时在盒子边上写上“不许偷吃”的标签,自己躲在桌子底下等儿子放学回来。
结果儿子放学回家,尽管他看到“不许偷吃的”标签,但还是忍不住想偷吃一块。可当他打开蛋糕盒时,看见的不是蛋糕,而是爸爸的头,爸爸得意地来一句“上当了吧?哈哈!”
这个故事女儿看了很多遍,刚开始她觉得图中的画很有意思;再结合文字看时,她更理解了他们的对话;慢慢地她会观察人物的细微表情和动作。每次她都能发现不同,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很有成就感,更增加了她的阅读热情。
现在她不但能详细地为我讲述这个故事,而且每一次都乐得停不下来。
我想,这就是孩子反复阅读的最大益处:每一次都有新收获,亲子时光也变得更温馨。
三、多实践
孩子们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算真正地读懂书。
刘墉老师在《做个快乐的读书人》里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女儿为了能在学校的阅读比赛中获奖,每次一吃完饭就读书。一段时间后,女儿骄傲地对他说:“老爸,你看,我读了这么多页书,一定能得奖”。
可他却对女儿说:“你爱读书是对的。那你读了这么多页书,记住多少?又读懂多少?难道你只是为了比赛而读书吗?这样读书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他又给女儿讲了自己通过看书学会种蕃茄的故事。并告诉女儿:“如果我只是看关于种蕃茄的书,而不去实践的话,可能这些书到现在还没看完。但我一边看书,一边实践,从而成功地种出蕃茄。你要记得,我们读书,不仅要读过,更要读懂,然后实践,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多读书、读懂书、多实践,缺一不可。
只要做好以上三点,孩子们的阅读效果一定会更好。最重要的让他们明白,只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让他们比同龄人更优秀。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开始非常不顺,其原因就是他父亲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后来他经过反思,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此他在科举路上高歌猛进。
可见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一定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事倍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