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信息的搬运工,要学会分解学习对象

2022-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懒猫人

我们以前学习,很喜欢做摘抄,把喜欢的句子用笔记本记下来后,就觉得这东西是自己的,已经学会了,但下次,依旧记不住。

这说明我们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会做最浅层的加工,没有从深处审视。

深处审视分解是一个很主动跟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析对同一事物分解完全不同。 如何寻找深度审视的入口?

第一、不要只找结论,还要去寻找过程

我们看知识型的书籍,重点关注它呈现出了哪些结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其实,这样的观看方式,于深入解析无益。 比如我们看一篇议论文,并不主要看最后结论,我们可能要去思考,作者是使用了什么样的材料论据、通过了什么样的推理,才使其论点成立、能够把人说服。

有些作品,它的过程是“显”的;有些作品,它的过程并没有明确道出,则更需要我们耗功夫去梳理,甚至就像一个侦探一样,把犯罪现场在头脑中还原出来才行。

就像我们看星爷《大话西游》电影时,我们看了无数遍,每遍都只是看了他情节、高潮、结尾,悲伤、流泪,然后就完事了,这只是皮毛。

其实我们可以去思考,目前这个结局,作者是进行了何种逻辑上、感情上的推动,使其变成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果呢。

第二、不要只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我们看一本书,很喜欢做思维导图,将内容跟结构进行归纳,原书中那么多精彩构思、细节、跟论述都会被我们丢掉;

例如我们看《西游记》,简单归纳唐僧四人上西天取经,遇到很多妖怪,第一个妖怪是…,第二个妖怪是… 这样看书,可能会把仔细需要咀嚼的精华丢掉,归纳虽然很重要,但是细节和血肉是智慧的凝结呀。

对于这样的经典,我们可以用“延展”的思路去想,去假设: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另一个情境中、另一个问题之下,是否仍然适用,仍然精辟有理?

如果是的话,那么其实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可以复用的知识或者模式。这就是读书读出真味来了。

第三、不要只比较相似,还要比较不同

如《卧虎藏龙》里面关于侠、关于竹林打斗,胡金铨的竹林打斗借鉴了日本剑侠片,气氛严峻,对峙时完全是日本风格。

而李安的竹林打斗却是爱情,袁和平、甄子丹抱怨里面竹林打斗戏不够精彩,是因为他们是专门的武术设计师,但李安是导演,他要表现人物的情感,只能借用外在打斗形式表现内在情感状态。

这就是学会深入解析信息关键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