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最该感谢的死忠粉
说起中国古代书法,徽宗的瘦金,张旭的狂草,欧阳询的欧体,但是有一座高峰永久的挡在这些大家的前面,那就是王右军的《兰亭序》。
![](https://img.haomeiwen.com/i6064513/31f8d525d2edab2d.jpg)
虽然真迹不知所踪,它的消失从此成了中国文人心头的一块病。无数大家,包括:虞世南、禇遂良、冯承素、米芾、陆继善、陈献章、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甚至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
据说南宋赵孟坚,曾携带一本兰亭刻帖过河,不想舟翻落水,救起后自题:“性命可轻,《兰亭》至宝。”这份暮本,也从此有了一个生动的名字……落水《兰亭》”。
《兰亭序》之所以如此名声大振,除了本身的艺术造诣,几个死忠粉的大加推广也功不可没。
忠粉一:唐太宗
《兰亭序》之于唐太宗,就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而成为一个对话者。作为一个杀兄逼父的强者,在偌大的朝廷上是孤独的,《兰亭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那种美丽后的凄然直接攫取了他对虚无人生的关注。
作为王朝的主宰,他命令当朝著名书法家临摹,分赐给皇太子和王公大臣。唐太宗时代的书法家们有幸,目睹过《兰亭序》的真迹,这份真迹也不再仅仅是王氏后人的私家收藏,而第一次进入了公共阅读的视野。这样的复制,使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一次在世间“发表”,只不过那时的印制设备,是书法家们用以描摹的笔。唐太宗对它的巧取豪夺,是王羲之的不幸,也是王羲之的大幸。而那些临摹之作,让它跨过了一干多年的时光,出现在我们眼前。
目前,最早的摹本是虞世南的摹本,以白麻纸张书写,笔画多有明显勾笔、填凑、描补痕迹;最精美的摹本,是冯承素暮本,卷首因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半至印,而被称为“神龙本”,此本准确地再现了王羲之遒媚多姿、神清骨秀的书法风神,将许多“破锋”“断笔”、“贼毫”等,都摹写得生动细致,一丝不苟。
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据说唐太宗在弥留之际,对儿子李治说:“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真本《兰亭序》殉葬在他的陵墓里,从此“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唐太宗把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带离了人们视野,后来据说盗墓狂人温韬盗走了《兰亭序》,宋人所著《江南余载》证实了这一点,说:昭陵墓室“两厢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钟王墨迹,《兰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间,不知归于何所”。在宋人《画墁集》中,我们又能查到它新的行踪一一在宋神宗元丰末年,有人从浙江帯着《兰亭序》的真本进京,准备用它在宋神宗那里换个官职,没想到半路传来宋神宗驾崩的消息,就干脆在途中把它卖掉了。这是我们今天能够打探到的关于真本《兰亭序》的最后的消息,它的时间,定格在公元1085年。
忠粉二:梁武帝
公元6世纪的一天,一个名叫周兴的员外散骑侍郎突然接到梁武帝的圣旨,要他从王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成文,供子们学书之用,要求是这1000字不得有所重复。这一要求看上去并不苛刻,实际上难度极高。周兴嗣煞费苦心,终于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光荣任务,美中不足,是全篇有一个字重复,就是“洁”字(洁、絜同义异体字)。因此此篇《千字文》实际只收选了王之书写的999个字。但不论怎样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篇《千字文》。从此开始,每代人开蒙之际,都会读到这样的文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朗朗的通读之声,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每个人在学习知识的起始阶段,都会与那个遥远的王羲之相遇,王羲之的字,也成为每一代中国人的必修课,贯注到中国人的生命记忆和知识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