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文学我的梦想 诗歌我的人生@齐欢欢随笔

这首诗用典之多,直追辛弃疾,是全新的诗歌创作方式

2018-06-22  本文已影响96人  涂鸦童子

我一直很推崇冯至先生的诗作。然而我的推崇方式却是“见僧杀僧,遇佛灭佛”,变冯至先生的诗作而为自己的诗歌创作。

冯至先生有一首《无花果》的诗歌让我很是感喟不已。它或许在其著作中并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却常常使得我不甚唏嘘,引发我对个人人生际遇的颇多感慨:

看这阴暗的、棕绿的果实,

它从不曾开过绯红的花朵;

正如我思念你,写出许多诗句,

我们却不曾花一般地爱过。

……

若想尝,就请尝一尝吧!

比不起你喜爱的桃梨苹果;

我的诗也没有悦耳的声音,

读起来,舌根都会感到生涩。

冯至先生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最早于1923年在他只有十八岁之时便已经在《创造季刊》上发表诗歌,并备受诗坛瞩目。他的诗歌道路倒是很符合张爱玲所说的“出名要趁早”。按照诗人的自话自说,他的诗歌道路未免太顺利了“不曾花一般地爱过”却已然结出丰厚的果实。我知道我的解读远不切合诗歌主旨,但我的确由这首诗歌联想到了我自己,联想到了自己悲壮而辛酸的从诗道路。

幼年时,在我家的自留地里却无缘无故地长出了一株桃树。看到这一株桃树,我自是十分惊喜,不禁期许良多,心想这一下可有得桃子吃了。父亲看透了我的心思,及时地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告诉我说:“这是一株公桃树,是结不出果实来的。”于是这样一株无法结出果实来的桃树作为一种生命的特殊体验,一种莫名的愁绪,一种难以言道的象征意味留存在了我的记忆中。

多少年后,当我看到冯至先生的这首《无花果》时,我立刻联想到曾经生长在我幼年时期的那一株桃树,我的脑海里很快便浮现出这样的诗句:“也曾如桃花般炽烈地相爱过/却从不曾结出象样的生命果实。”

无花果

的确,冯至先生的《无花果》与我的人生际遇确实天壤有别。冯至先生可以说是不用开花便能结出丰厚的果实,而我笔下的桃花却是无论怎样炽烈地绽放都无从结出生命果实。于我个人境况而言则表现为无论怎样在诗歌道路上打拼,无论怎样努力地同命运抗争过却始终无法为这个时代所正视。我不想说自己是有意识地反其义而言之,只是我的生命体验原本如此。

自从头脑中产生出这一灵感后,我一直想让它独立成篇。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这首诗歌抒发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郁积着一种阅尽人世沧桑的悲怆。同时我对于这样的一首诗也有诸多的创作愿景:我一直试图在我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那种美、那种意境,那么我的这首诗歌创作应该引入诸多古诗的因素,有诸多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属于我们这个民族才会有的诗歌尝试。

差不多是在接触到这首《无花果》的十年之后,我才最终完成诗歌创作。或许最重要的是我必须历经更多的沧桑、更多的人生体验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悲凉。写诗在很多时候并不能给我快感与补偿,虽然我知道自己有一种罕见的才华和勇于坚持自己的勇气,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就没有痛苦与忧郁,甚至彷徨。因为我自始至终都是在独自承担着这样的艰辛探索。

我从来就不相信中国诗歌非得“言必称希腊”,向西方现代派诗歌俯首称臣。这就注定了我的诗歌无法为只知道邯郸学步式的当代诗坛所正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或许我将会成为一个终结者:我注定将终结一个诗歌时代从而开启一个全新的诗歌时代。沧海横流,方显出诗人本色!

我想我的诗歌创作在很多时候只能说是在偿还一笔笔生活的与情感的债务。虽然没有人这样要求我自己。仅就这首诗来说,我总算是能长出一口气了。就仿佛我又搬走了压抑在内心里的一块沉闷的巨石。我觉得这首诗大可以当作唐诗或宋词来品读。这也是我当初书写这首诗的初衷。

宋朝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作中常常爱使用诸多典故。我的诗歌创作也是如此,如“洛阳才子只合颓然老病于他乡”一句中的“洛阳才子”,出自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洛阳才子他乡老”这句词。

“前度刘郎栽下不堪结果的桃树”引自“前度刘郎今又来”。作者唐朝诗人刘禹锡,以写桃树蜚声当时诗坛。当然刘禹锡描写的桃树众多,“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但刘禹锡未必如我这般只知道栽种这种并不会结果的桃树。应该说这里诗人自有以韦庄、刘禹锡自许的意味。这种自许,确切地说来,如果不是通过引用古诗词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遥知紫陌红尘桃花依旧笑春风”中“紫陌红尘”节选自刘禹锡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桃花依旧笑春风”,引自崔护诗《题都护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可怜诗人乞食槟榔于寻常巷陌”,这里“乞食槟榔”出自《南史.刘穆之传》。公元416年,刘裕率军北伐,取得空前胜利,只一年时间便收复两都:洛阳和长安。自公元316年匈奴人攻陷两都以来,这是汉家人百年来第一次见到汉家自己的军队。然而刘裕却匆匆终止了其北伐步伐,原因正在于当时负责督守后方的大将为刘裕充分信任的大将刘穆之因病身故。刘穆之,少时家境贫穷,偏偏喜欢酒食,而且不拘小节,喜欢到其妻兄家乞食,每每被羞辱仍不以为意。甚至发展到最后娘家人办什么酒席都会特别叮嘱不要让他过来。穆之仍欣然前往,食毕必求槟榔。其妻兄甚至嘲笑他说:“槟榔是有助于消化的,你经常饿着肚子,应该不用吃吧。”

所谓“寻常巷陌”出自宋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总之,这里极言诗人的悲惨人生际遇,意在表达诗人壮志未酬的感伤。

诗歌最后一节:

也曾如桃花一般炽烈地相爱过,

也曾努力抗争写下悲怆的诗行。

半世辛苦遭逢,半生上下求索,

却从不曾结出象样的生命果实。

这里的诗歌意境同冯至先生的诗歌《无花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或许对我来说一切自是一种宿命,就如同那株公桃树一样,同样灿烂地盛开着,同样热烈地绽放着,但就是无从结出象样的生命果实。只不过这样的一首诗,我当然不希望读者“读起来舌根都感到生涩。”

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充满希冀和梦想的少年时代,

在故乡那片清翠葱茏的庭院中,

我亲手栽下了一株幼小的桃树,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早晨。

……

这样一株充满诗情画意的桃树,

寄托着我无限纯真美好的愿望。

我希望它盛开芬芳娇艳的花朵;

更愿它能结出甘美可口的果实。

……

世事洞明的父亲看透我的心思:

“孩子,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它仅仅是一株变了种的公桃树,

永远不会结出象样的生命果实。”

……

同样是桃树还区分什么公和母,

就懵懂的我而言的确匪夷所思。

我看不出桃树之间有何种差异,

父亲的提醒超出我的理解能力。

……

我精心呵护着这样的一株桃树,

内心无法割舍那份执着的信念。

年少的我往往把梦想当作生活,

憧憬美好愿望远甚于严峻现实。

……

每当春天来临,每当桃花盛开,

心里仍然会滋生出不尽的遐思。

我甚至不忍采摘任何一朵桃花,

总期待着它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

当桃树蕴含浓郁的青春气息时,

满树桃花也盛开着我们的爱情。

最终依旧在桃树下劳燕却双飞,

她并亲手退还我所著作的诗集。

……

我满怀羞愧黯黯然离开了故土,

有十载光阴竟再未挤出一行字。

“洛阳才子”只合颓然老病于他乡①,

“前度刘郎”栽下不堪结果的桃树②。

……

慈祥的老父亲如今已溘然长逝,

埋葬在自留地那株桃树的近旁。

遥知紫陌红尘桃花依旧笑春风③,

当能慰藉父亲饱经沧桑的灵魂。

……

可怜诗人乞食槟榔于寻常巷陌④,

耳边时常回味着父亲劝慰叮咛。

嗟叹朵朵桃花又盛开去年枝头,

往昔岁月翩翩萦绕在游子心底。

……

也曾如桃花一般炽烈地相爱过,

也曾努力抗争写下悲怆的诗行。

半世辛苦遭逢,半生上下求索,

却从不曾结出象样的生命果实⑤。

【附注】①韦庄《菩萨蛮》词云:“洛阳才子他乡老。”

②唐刘禹锡诗:“前度刘郎今又来。”

③唐刘禹锡诗:“紫陌红尘拂面来”;唐崔护诗:“桃花依旧笑春风。”

④《南史.刘穆之传》:“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酒食,不修拘检。好入妻兄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后有庆会,属令勿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宋辛弃疾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⑤此节诗可参看冯至先生诗《无花果》,节录如下:“看这阴暗的、棕绿的果实/它从不曾开过绯红的花朵/正如我思念你,写出许多诗句/我们却不曾花一般地爱过。”

人面何处

最后我想再叨叨几句,现代诗歌之用典应该贴切自然,合乎主旨,否则大有吊书袋之嫌。应该说我的典故之引用算得上是天衣无缝的。让现代诗歌也能体现出古诗的风采与魅力应该是当下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才是继承中国古诗传统的最正确方式。

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曾经有言:“只有那些弱小的民族才强调文学的民族性。”屠格涅夫有此主张是因为俄罗斯文学需要融入欧洲文学体系。我则更推崇这样的论断:“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虽然并无确切的证据表明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但我始终认为中国诗歌完全可以自成一体而不应该邯郸学步“言必称希腊”。因为中国诗歌有一个标杆,那便是中国古诗:中国古诗是世界上最为成功、最为赏心悦目的诗歌作品,它能绵延几千年而长盛不衰自有其内在的魅力,这种魅力偏偏是不足与拉丁文学而论道的。中国诗歌创作不应该一只眼睛只盯着西方,而应该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方向,那就是东方,那就是我们民族深处。

当代诗歌完全应该也能够从中国古诗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从而闯出一条全新的创新之路:中国注定会诞生一代天才的诗人,通过他们的创造完成与李白、杜甫、白居易,完成与陆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这些著名诗人、词人的直接对话,从而复苏一个大陆的诗歌梦想。在此过程中,人们将发现中国古诗会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丰富宝藏。我想我的这首《桃花依旧笑春风》便是这种实践的产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