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

那个叫故乡的地方,对不起,我不想回去了,虽然在外面很累

2018-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也津
图片来自网络

    在外打拼多年是否有过那么一刻想到“算了,干脆回家吧”,然后,再想想,算了,再坚持一下吧。

    大学刚毕业时,在家人介绍下到县城一个事务所实习。

    所里业务清闲,每天有近一半的时候可以嗑瓜子,唠嗑。没过多久,开始觉得无聊,没意思。整个人都颓废下来,喜欢看的书也放下了,平常喜欢画两笔的画也不画了。

    公司没有所谓的晋升、没有社保、没有培训、没有员工文化活动。曾经在校园里幻想过穿着精致,出入高档写字楼的场景更是想都不用想。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在半年之后,所以没有多加考虑就提出了离职。

    如果不是离开县城,我想我的结局会是什么。

    在一个不大的公司做着稳定的职位,经家里介绍,和一个同样家里经济条件尚可所谓门当户对的年轻人结婚,然后开始过着柴米油盐的有车有房的生活。这种生活其实是我向往的,现在也在向往的。

    但是我知道我会不甘心。

    对,不甘心。

    在外上过大学后,进过歌剧院、听过演唱会,进过读书会和各类文化活动;逛过百货商店、去过大型游戏乐园,逛过名川古镇,这所有的一切已经让心变得更野,小县城的街头纳凉,批发市场,二轮片子电影院已经装不下这颗躁动的心。

    那天公司开会,老板侃侃而谈电商发展,谈互联网思维,各商业巨头最新动作风向,新媒体大咖经验学习。老板是个善于思考,酷爱学习的人。而我们还只是一个年收入才几千万的电商公司,这在青岛这个城市,实在不算什么。如果这是在县城,有几个公司的老板可以这样对行业变化嗅觉敏锐,善于学习、善于分享?

    所谓平台限制发展,格局限制眼光。罗胖在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里说,越来越多的新崛起的不错的企业是从二三线城市走出来的,因为二三线城市的受众非常多。

    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来到二三线城市扎根,过着节奏不那么快,而发展和平台又还不错的生活。

    一种新事物的诞生总是先经历一线城市,再经历二三线城市,甚至戛然而止。小县城的人只在网络里看过。

    当然,小县城的有些人也并不表示羡慕,觉得我不知道也并不影响生活啊,我依然过得很潇洒,甚至比大城市的人都要来得惬意。不否认,就生活水平而言,小县城生活的人的满意度比很多大城市夹缝生存的人要来的大。

    那为什么我宁愿在大城市挤地铁,还房贷而不愿意回故乡发展呢?因为所看到的、听到的眼界和视野不一样哪。

    同样,以后孩子的眼界也会不一样。

    大城市的家长在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教育理念就开始很不一样了,他们的教育模式是:1岁多开始早教课,三岁开始兴趣特长班,五岁开始培养一到两种特长。上学后还有托管课,文化辅导班、还有机会去国外做交换生等。而在县城的家长还在讨论幼儿园有什么用?天天只知道玩,加减乘除都不会。

    这也就是为什么两个孩子站在一起,甚至不说话,单单从表情或动作上就能分辨孩子的大体出身。因为气质不一样嘛。

    故乡我还是爱的,非常爱,那里有可爱的熟悉的蓝天白云,有亲切的父老乡亲,是大城市高楼林立、邻居相识不相熟所比不了的。 

    但是我不想回来发展,因为格局和平台会限制我的想象和创新,安逸的生活会让我失去追求梦想的激情。

    我想让我的孩子可以见识的更广,可以有更多的信心去面对未来的变化。

    虽然会更累,但我还是决定在大城市里拼一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