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的自己,就是未来

2018-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年轻的头狼

        昨天朋友发来一条“罗胖精选”,讲的是得到APP里付费订阅专栏中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主要内容是,在个人成长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一对矛盾:做你自己希望的自己,还是成为社会希望的人。

        这问题大概是很多同龄朋友在毕业前后的几年内,最纠结的问题之一。其实能纠结这个问题的朋友其实还算不错的,因为他大概率是已经有一份别人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了,所以他是有机会成为那个“社会希望的人”的。否则,他首先应该纠结的是,如何找到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我是纠结过的,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想明白。

        人生百年,不过昙花一现。一个二十七岁的人说出这句话我也有点臊,但我确实是这么认为的,臊也得这么说。浩瀚银河,茫茫宇宙,人和一株芦苇确实没有什么分别。从树上那会儿,人类的祖先和芦苇就是这么和平的相处着的,也没什么问题。可是偏偏在之后,被帕斯卡尔挑明了真相: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昙花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没见过,但其绚丽多姿的名气是久仰了的。人类思考的力量,有多伟大,有多神奇,我是见识过的,感受过的。

        你去问昙花,它一生就一次的绽放,难道就是为了得到人的赞扬?我自己纠结就纠结罢,这事儿和人家昙花有什么关系。实在是为了用它的美丽,来形容生命的精彩,也是想用它短暂的生命,来比喻人生的宝贵。生命之所以宝贵,就是因为独一无二。如果真能轮回,就无所谓了,吃了睡睡了吃,也权当是休养生息。别的事情,请听下回分解。那现在问我们自己,如此宝贵的一生,到底该活成什么样子。

        前几天看吴晓波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顺便认认真真思考了一个问题: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从小就被问过很多次,也在数不清的各种表格里填过兴趣爱好这一栏。但这次是我想的最认真的一次,答案是读书、写作、旅行。这个答案不仅是关乎兴趣爱好,而是我设想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未来的生活状态,哪种生活是会让我真正会快乐。我是敢拍着胸脯说我喜欢读书的,丝毫不会脸红;爱写作这事儿我觉得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老师都可以作证;旅行我想不会有人怀疑,谁还没有过一个周游全世界的梦想。

        如果是这样,那估计没有什么职业能让我真正开心,除了当一名作家,能用写作挣来的钱供我周游世界,然后看更多的书以便写出更好的作品。当然,这样既能让我自己快乐,又成了社会希望的人,确实极好。

        那为什么现在不是这样?因为我从没有为了这件事情而真正努力过。上了17年的学,即使最讨厌的物理化学也做了数不清的卷子,但是却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没读过多少书。这绝对不是因为没时间。虽然偶尔也会写那么点东西,全部加起来也不超过一百篇,更谈不上什么作品。这也绝对不是因为没时间。

        那就必然是现在这样,我正在过得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且还正在纠结“做你自己希望的自己,还是成为社会希望的人”这个问题。

        那些我们曾经对未来幻想和希望过的一切,其实都可以实现。我相信你们一定见过别人正在如何过着你曾经想要过的生活,你也会发现你已经慢慢相信了很多你以前嗤之以鼻的“真理和现实”,这种改变是因为成熟还是妥协?只有你自己清楚你是否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

        大一的时候,有一个学姐,是当时学校“潇湘古典文学社”的社长,汉语言文学专业。好像是因为通知什么活动安排,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忘了是说到了什么话题,竟然和她通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之后偶然一次,发现好几期的校报上,都会有她的文章,云霞满纸、文辞细腻,于是我就成了她的“校报读者”。她在一篇文章里写了一句话,大概是这样:很喜欢看到别人成功的背影,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在眼前提前上演,让人充满感动和希望。那个学姐叫什么我已经忘了,但这句话却时不时会想起。

        其实在《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里,提到“做你自己希望的自己,还是成为社会希望的人”,是要引出应该培养“个性化”还是完成“社会化”,是个关于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成长发生冲突的问题,也和一个社会是否过于中心化、体系化有关。

        最近其实也被这样的事情困扰,五月份要考注册建筑师,书是早早就买好了的,但无论如何就是看不进去。看不进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喜欢。光是看到目录里那些“超静定结构”、“压杆稳定”、“剪力图和弯矩图”这些字眼就够够的了。当初文科最低的成绩都比理科最高的还高,我竟然还是选择了理科,真够社会化的。好在建筑学是一门偏艺术的工科专业,躲过了最著名的“四大力学”的折磨。时至今日,为何又要主动凑上去挨整。二是我不想把每天宝贵的读书时间浪费在考试上。如果过去的一个月里我选择了复习考试,那我会就错过《万历十五年》、《帝国政界往事》、《牛棚杂忆》、《精神的故乡》,就没有办法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这场考试,虽然不是我现在的工作真实需要的,只是对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多了一份可能。如果真是工作需要,那当然要认真对待。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要还在继续工作,就应该敬职敬责。这是一个成年人的基本素质。我说这个事儿只是想说:为了“该”做的而放弃“想”做的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最终的结局不管是不是真的“该”做,都谈不上快乐。难道快乐不是最“该”做的么?

        当然也会有人说把逃避考试说的这么清新脱俗也是第一次见,但我要理直气壮的备注一条:这一次的逃避不是因为懒。

        絮叨了两个多小时,想说的也差不多说完了。至于想表达什么,其实也没什么。不过只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还会作文而已。

你希望的自己,就是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