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师言师语心理

动起来的课不一定是好课

2021-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蒲公英_0477

文      梁树丽

回归平静

一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于一节好课应该在课堂上开展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似乎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比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更好,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但,动起来的课真的就是好课吗?

让我们重新打开视频,重温马老师的课,找寻我们需要的答案。

课堂实录

他上的是一节小学英语课 What time is it ? 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会用四个句子:

What time is it ?
It’s _____ o’clock .
It’s time for .......
It’s time to ......

在这节课中马老师一共设计了四个活动场景。

活动1.带着孩子们唱The song of Big Ben 感知时间的表达法,感知句子What time is it ? It’s _____ o’clock .

活动2.通过Thinking time 加入人物活动(名词/动词短语),来练习It’s time for+名词,It’s time to +动词原形。

活动3.学习文本对话,学生练习文本句子并展示文本句子。

活动4.利用Wechat our friends 设计自己和不同国家的卡通人物对话再次让学生巩固练习本课中四个重点句。


课堂活动

组织活动展开教学,说明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关注了学生的参与,比起教师一味自己讲解、机械灌输要好得多。

从整体上来看,这节课学生一直在活动,但是我们认真观察这节课之后就会发现动起来的课也会存在问题。它的活动的设计,至少还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1)活动设计太局限于文本束缚

这四个活动都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完全没有脱离教材的束缚。在导入环节老师有一个自制的钟表模型,然后又出示英国大本钟图片询问时间,这样的画蛇添足,这完全就是为了迎合教材。

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用自制的钟表模型在旋转中让学生看到时间的变化,而不是用两个胳膊比划出不同的时间点,学生无法感知时针短,分针长。如果用自制的钟表学习时间就非常直观。

教材中出现了伦敦,悉尼……老师就让学生看着国外的时间,干着自己在中国是事情。比如It’s 8 o’clock .It’s time for school.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活动2的设计也是如此。老师拿着一个短语卡片让学生猜是什么动作,一个男孩说It’s time for supper,老师说 No !直到一个孩子说出breakfast ,老师开心地说You are clever !这样的活动设计有意义吗?那个说supper的孩子为什么错,那是因为教材上是breakfast。

活动3 让学生练习文本对话并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是老师拿来一个眼镜给一个女孩戴上,郑重地告诉她你是吴一凡。我们想这样的对话有效吗?为什么不能用学生自己的名字,为什么不能让文本回归真实?我们是不是在教学生假大空?

活动4老师说自己喜欢旅游,他有很多国外的朋友,他要利用微信和朋友聊天,结果朋友出来后都是卡通人物,如超人,哈利波特…… 练习这四个句子用这么折腾吗?为什么不采访一下身边的同学呢?我们连自己身边的人都不了解,我们却沉迷于微信聊天,这又是一个错误的指引。

这四个活动都是为了学习文本而设计文本,我们必须知道文本只是一个范文,我们只能参考而不能照搬。语言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它才是语言,否则就是胡说八道。

(2)活动设计没有思维的培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现代化的课堂组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启发自身智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培养思维品质。这是才小学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素养。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学生只是一个个复读机,他们只是在学习文本,学习教材,学习成为教材中的他人,这些和自己有关系吗?

我想这也是我们学生会熟练背诵课本上的语言,但是却不会用这些语言去做事情的原因吧。

学习不是表演

如果是我来教这节课,首先我会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告诉我他喜欢做的事情或者事。然后我会给他们一个时间,让他们来做选择,这个时间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我们必须向孩子们传递一个理念——在正确是时间去做正确的事情,会选择很重要。

我们身边有多少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这个问题想过吗?我们通过一节课或者借助这节课教会他们明白,懂得,知道,这才是我们课堂最真实的模样。

当然,我会把教材中出现的中国,伦敦,悉尼,纽约等国家的时间以表格或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很多的思维,激发兴趣,生成对话。

比如你在吃早餐,我在睡觉;他在踢足球,我在上课……这多好玩!孩子们下课后可以去研究为什么会有时差,毕竟这是地理老师的事情,我们在课堂上不要去讲。

最后我会设计采访的活动,让学生在采访中关爱身边的人在做什么,然后回家问问家人在不同的时间在干什么。我们需要把课堂回归到“我”上面来,只有这样学习才是有效,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爬上豆蔓看自己——我们努力的方向

首先,我们要勇敢地走出文本的束缚,走出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思考学科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思考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后的真正用途,从知识的迁移应用出发,从用所学内容解释、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出发来设计活动。

其次,根据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我们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能激发学生持久思考和探究的活动,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真实问题情境和联系自我的基础上。

最后,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历分析、判断、综合、评估、提问、争议、质疑、证明等一系列深度学习过程。不仅有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使用,更有问题的解决、思维的迁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有可能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育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只有回到现实生活和真实问题情境,设计出具有综合性、挑战性和现实性的活动,才能承载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才是我们需要去追寻的方向。

总之,我们需要转变思维,规规矩矩读书,但不要太正正经经教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