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我们如何被人影响

2020-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silence_jl

一个良好的与外界的作用过程是怎样的呢?

我想,应该是:

收到信息——体会、感受、沉淀——滤出对自己有意义的点,这是传入;从这个体会到的点变成出发点——延伸出规划并投入实践,这是输出。

好像应该是这样吧。

可是我们常常不能完成这个过程。

这是怎样发生的?

一、首先是信息。

我们收到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吗?过多的正面的消息,有没有麻痹你的警惕?过多的“霸道总裁爱上我”之类的软文,有没有让你跌入对爱情不恰当的向往?过多的食物宣传,有没有加大你的进食量,让你越来越肥胖?过多过量的警告、禁止,有没有禁锢你对生命的探索?对于“听话”的强调,是不是进一步加深了你对于这些或恰当或不恰当的“影响”的盲从?

二、其次是沉淀的过程。

最早的干预来源于学生时代。课文的解读都变成了标准答案。你也可以保持自己的观点,但后果有可能是拿到较低的分数,最后葬送自己的前程——往大了说,甚至可能影响到你的家庭。从很早开始,我们就习惯于在信息的分析沉淀过程中“按照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长大以后,“出题人”没有了,取代它的是社会风习,或周围人的说辞。它无声无息地潜入、渗透进我们体验事物的标准。可是,这样得来的大部分感受,可能有很大部分都不是真心的。除此之外,对于一些错误,需要自我反省的地方,有没有人出于保护你的目的,帮助你进行了掩盖,帮助你进行忽视?

三、储存

大量非真心的感受涌入心灵,储存基本就是废的。内心最底部不可能接受不真心的东西。也许没有真的消化,但一时半会儿还你记得那些信息的片段,所以你以为自己记住了、收获了很多,而其实心里、心底根本就没有接纳它们。你一方面踌躇满志,觉得天下舍我其谁,而临到关键要紧,却内心空空。

四、形成规划

如果没有干扰,规划应该是可以良好形成的,但其实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有“远大理想”。有远大理想不错,可是我们那时那么小,真的理解它吗?很小就被捆绑在有些“假大空”属性的虚无愿望里,一定幸福吗?也许很老了以后,你才发现你并不喜欢像某些名流一样阿谀奉承,不喜欢像某些人一样酒醉金迷夜夜笙歌,而只是一两包初中就吃过、后来却因为被评为“垃圾食品”而再没吃过的韵味深长的薯片就能感动到你觉得人生圆满。如果这样,你会浪费多少美丽的人生?

——————————————————————

这就是我们一些被外界影响的地方。

我也不想活得永远混乱,活得迷茫不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