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外传(3)
圣贤诀窍
刘子羽是崇安有名的豪门地主,为人凶残狡诈。年轻时,曾随同他父亲刘耠,带兵镇压过方腊赵义军。当河北农民不堪征敛而聚众起义时,他又随同刘耠守卫真定,以封官许愿的卑劣手段,收买了混进农民起义队伍中的叛徒,把河北农民起义镇压了下去。
他兄弟刘子翚,在兴化郡任通判时,也曾卖力地与郡将张当世策划抵挡杨就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刘家兄弟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朱松在世时,与刘氏家族臭味相投,打得火热。那刘子翚和胡宪、刘勉之,还是朱松的同窗好友。刘家见朱熹母子二人来到,看在老交情份上,也就很乐意地把他们收留下来,安顿在一座宽宅大院里。
在刘家,朱熹遵照父亲的遗训,对刘子羽兄弟二人毕恭毕敬,百依百顺,还与刘子羽的儿子刘珙结拜为兄弟。刘子翚、胡宪、刘勉之这三个老儒,对朱家这根独苗苗也十分器重,总是“循循善诱”,用“圣贤之学”着力点化他。后来,刘勉之还把女儿嫁给了他。②
有了这么多的“生身父亲”的抚教,朱熹读经的兴头更大了。他夜以继日,埋头书案,一心只想着:快点成为一个“圣人”。
一天,刘子翚在书房里对着朱熹诡秘地问道:“熹儿,你读了这些年数的经书,知不知道做圣贤的诀窍?”
“什么诀窍?”朱熹急切地问。
“做事情不要锋芒毕露,”刘子说,“要隐晦一点。从今天起,我给你另起个名字,就叫“元晦’吧!要时时想到这个晦’字。”
“噢!”朱熹用心地听着,不由得又想起了早年读的那篇《光武本纪》和《昆阳城赋》,想起了大地主刘秀玩弄权术的“高招”,便心领神会地点点头。
从此,朱元晦就成了他的另一个名字,正式的叫法就是姓朱名熹字元晦。后来成名后,又号称“晦庵”先生,都离不开这个“晦”字。可见朱熹是很看重这个韬晦之术的。
光阴荏苒,一晃四年过去了。朱熹仗着刘家的权势,又有了孔孟之道这块敲门砖,终于敲开了荣华富贵之门。他十八岁中举,次年又中进士,二十二岁授迪功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
虽然迪功郎是个最末等文职官,但这个县主簿相当于秘书长,是仅次于知县的实权人物。
朱熹告辞了母亲,得意洋洋地坐进四人抬的大轿子,前往同安上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