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文/楚暮
“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这本书上。
01
以前和几个朋友在一起总喜欢互相调侃。
小星:毕业了我们去边远山区支教怎么样?
大周:你想上中央台的感动中国人物了就直说呗!还整那么高尚干嘛?
过子:最美乡村女教师啊!那你可得提前想好获奖感言,别到时候叽叽歪歪说不明白……
我们经常这样,像在做一个白日梦一样虚构着一个世界,感受着一种别样的心情。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去乡村支教的老师,虽然重重困难,但总能克服,我想,总有些东西让他们觉得值得坚持。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有机会去支教了,我想我们不会像现在说笑时这么的轻松和有口无心。不管是环境的恶劣,心境的不安,孩子的真诚,感情的真挚,很多东西都可能会变得沉甸甸。
02
衣食住行是人活在世上最需要满足的条件。前三个条件如果能很好地满足了,我觉得第四个“行”也不应该被辜负。
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各种网络媒体、杂志报纸,还有别人口中的世界。可是我们认识世界最终要我们亲自去看,去感受,去体验。就如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一样。
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户,你看到外面有一座山,你就应该走出去看看山的那边有什么,这时你看到了两条路,你选择了其中一条,可你一直惦念着未选择的那一条路。有一天你也许会走一走那条未选择的路。
以前我身边的朋友总喜欢在假期的时候出去玩,做了很好的规划,回来的时候也喜气洋洋,在我面前滔滔不绝,我只是听着,完全不能感受她的那份喜悦。后来她跟我说了什么我好像也很快就忘了。可是有一天当我自己去了那个地方,在我心里这一切都是清晰的。
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去世博园。第一次看见了很多没见过的动物。第一次爬长城。第一次在北京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吃烤鸭……
我会突然找不到一个感叹词或形容词去表达,尽管我心里可能已经千军万马,此起彼伏。
03
别人口中所谓的事实其实很多时候都主观性太强,特别是那些没有真实经历和尝试失败的人,前者因为恐惧,后者是寻求安慰。
去年,我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加的考试交流群里每天有各种各样的人叫嚣:教师资格证笔试很难的,听说通过率还不到30%呢……必须得报一个班可能才能考过等等危言耸听的话。
其实我也是有担心的,可是我喜欢自己去掌控我的学习生活,不喜欢跟着别人去学。于是我就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有一定的时间段去复习,心无旁骛。日子第一次过得规律而有节奏,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复习虽然辛苦但也得心应手,最后不仅顺利通过,而且拿了高分。
接下来的面试也是如此。别人告诉我可能得走走后门,不然根本过不了之类的话。我也是第一次考,并不知道里面的门道。看似专心其实漫不经心地准备着,结果只看理论知识疏于练习,面试成绩不合格。准备第二次的时候我吸取教训,重于练习。找了一个安静的小花园,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写教案和试讲稿,然后一遍遍地练习,录音,纠正。从开始的问好到最后的道别,有了我自己的套路。面试那天,由稍微的紧张到进入状态,慢慢变得从容。顺利通过了面试。
原来一切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过程的辛苦和成功的欣喜可能你无法体会。因为这是我的深刻体验。
04
周国平有这样一句话: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坠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
是啊,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所以这些有过深刻体会的东西尽管你拙于言辞,依然是值得的。在你心里,是尊贵不可侵犯的。
真正去行动过,去体验过的东西应该是深刻的。它不是你在那儿愁眉苦脸,无从下手,担心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而是能够在任何时候不去逃避,选择迎难而上。不是无所畏惧,是明白:很多时候畏惧只会适得其反。
不管是好的坏的,我都愿意去亲自体验,因为我更看重的是这个过程给我带来的领悟。是可能我说了别人也不会懂的体验。因为一切深刻的体验都必须自己去经历才会知道。
就如“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样的道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