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自留地岁月拾遗

众生第二部:家人闲坐(74)

2022-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青衣青衫

元宵节还不到。正月十三那日,甄妈妈便早早委派甄晓娴去村里小卖铺买五色彩纸,刚买回彩纸,甄妈妈又让她帮忙,从杂物间搬出一筐碗口粗细一指厚的圆木板子,这木板子可着一根粗细匀称的梧桐木棍锯下来,形状略有不同大小却颇为相似。甄晓娴一看笑了:“妈,这是要做灯娃哇!”

甄妈妈笑笑表示默认,又转身从针线筐里翻出一把大剪刀,给了跟在她屁股后边的晓娴,吩咐一声:“把彩纸折叠了裁成16开大小。”说完又转身走了。

甄晓娴再看时,甄妈妈不知从哪儿抓了把面粉放大碗里正用水调匀,甄晓娴看着她缓缓把面糊倒进旁边铁炉子上坐着的两耳小锅,然后慢慢搅拌,看着锅里的糊糊渐渐粘稠,直至“咕嘟”一声“咕嘟”一声,从锅底翻起小泡,才从火上端下来放地上凉着,甄晓娴知道,这就是自制的浆糊,年节时贴对联糊灯笼都用得着。

浆糊凉的差不多时,甄妈妈又去针线筐翻出个小小的盒子,打开来从里边拿出老花镜戴上,坐在火炉旁小板凳上,从面前的荆条大筐拿一个圆木板出来,仔细把木板边缘粘着的纸片浆糊渣子剔除掉。她一边干活一边说:“哎哎,眨巴眨巴眼的功夫,这一筐东西又好几十年没动过了。”

甄晓娴也坐在旁边帮忙,听甄妈妈这么说,立马想起小时的故事:“妈,我记得那时候咱家每年都糊好多灯娃,阳台上窗台上门墩上,还有过道院子四周,只要能摆的地方都摆满灯娃。正月十五晚上,我们姊妹几个跟在我爸屁股后边,挨个点灯娃肚子里的蜡烛。到时候,满院子五颜六色的像开着花,地上放灯娃,屋檐下挂灯笼,有宫灯,有八角灯,有鸡灯鱼等,莲花灯……”

甄妈妈回忆道:“是呢,我就会做个八角灯,你奶奶手巧,给你们做鸡灯鱼灯。”

“对对,小时候可比现在热闹,到晚上我跟弟弟举着奶奶给做的花灯去转黄河阵。”甄晓娴意犹未尽说:“现在的小孩儿不玩儿这些了。”

甄妈妈道:“也有个原因,那时候有人组织,咱们小学校也拿这正月十五闹花灯特别当回事。有专门老师负责,三年级以上的小孩还分派了任务,每个小孩都要做个手举的灯笼,十五晚上在学校集合,到点儿了一起点亮,别提多好看。”

甄晓娴接着甄妈妈的话说:“老师领着我们从学校出来,我们排着队举着各色花灯,一路说说笑笑向村边的黄河阵走去,每次都是,还没到黄河阵就已经听见锣鼓喧天,舞狮子舞龙灯的大人们穿着彩衣画了花脸顺着前街后街南街一路下来,大家在村口汇合成一条五彩的河流,浩浩荡荡向黄河阵流去。

黄河阵里已经有人在转悠,看大队人马到来纷纷躲避或者回头观看,只见锣鼓开道,后边跟着狮子龙灯,紧接着又是二鬼打架,大头娃娃,一辆辆彩灯闪烁的旱船跟在后边,旁边围观的观众就指指点点议论,这个是谁扮的,那个是谁扮的,好热闹的村民戴着面具扮作仙女。旱船后是八戒孙悟空唐僧,鲁智深鲁智深林冲……故事里的人物招招摇摇跟在队伍后边,他们一会儿捅捅旁边的站着的熟人,一会儿又冲大人怀里的小孩儿或者手拉爸爸站着的小孩拌鬼脸,正高高兴兴的小孩子冷不防吓一跳,那些胆儿小的就躲进爸爸身后嚎啕大哭,这边那些戴着面具的人早走的没影了,爸爸笑着哄孩子:不哭,不哭,是逗着玩儿的……

黄河阵里彩灯翻飞人声盈沸,震耳的锣鼓声此起彼伏。村民们站在黄河阵边上的空地上,手里使劲拉着自己孩子,或者直接把孩子架在脖颈上,这样既安全又能让孩子看个饱够。大人小孩抻长了脖子使劲张望。”甄晓娴和甄甄妈妈一起糊着灯娃,回忆着小时候正月十五的热闹场景,感慨道:“唉,可惜后来就不怎么热闹了。”

甄妈妈说:“是呀,人们都忙着挣钱,外出打工,也没人组织了,也没人爱玩儿了。过十五的彩灯吊挂也都不是手作的,都买现成的。到点儿了拿出来一挂完事儿。到底没了从前过年的这份趣儿。”

甄晓娴看看对面的甄妈妈说:“妈,我看也就你,每年多少还惦记糊几个灯娃。”

甄妈妈手拿着一个圆木板子仔细往边缘抹着浆糊说:“过年过节本来也没什么事,糊几个灯娃算什么,再说,到底看着好看。现在,我门口放个灯娃,倒成了稀奇玩意。唉。”

甄晓娴和甄妈妈一边唠嗑一边糊灯娃,不一会儿就摆满一地。甄晓娴又嘱咐几个小孩,把灯娃一个个端到墙角边摆放整齐。糊完灯娃,还有些彩纸,甄晓娴说:“妈,我记得你搓的纸花挺好看,也教教我吧。”

“行。”甄妈妈一时兴起,看了看面前的彩纸说:“你再去小铺子买两张回来,我再给孩子们扎个八角灯。”

“好的好的。”甄晓娴也有些兴奋。转而又说:“妈妈,这么多小孩,你扎灯扎到啥时候呀,别到时候再打架。”

甄妈妈笑道:“没事儿,你们小时候的灯笼我都好好保存着呢,顶多再扎两个,几个孩子一人一个,足够玩儿的。”

甄晓娴便站起身说道:“好嘞,妈。”扭头出门买彩纸了。这边甄妈妈也站起来走出去找扎灯用的秸秆去,她一边走一边嘟哝:“我记得杂物间还有一小把秸秆。”

这次,甄妈妈嘱咐晓娴把扎花的纸都裁成巴掌大小的正方形。甄妈妈拿起一张彩纸抚平了放在面前案板上,又拿起一根竹筷,像擀面杖一样,从彩纸一角开始卷,一点点松松地卷起,眨眼功夫,彩纸便成了个烟卷儿大小的纸筒,甄妈妈把筷子在桌子上竖起来,用力把筷子上卷着的彩纸往筷子根部堆压,那彩纸卷便弹簧一样被一点点压缩,光滑的彩纸卷身上渐渐现出细细的不规则的横向皱折。

看压得差不多,甄妈妈松开手拽住露在彩纸外边的一头筷子,轻轻抽出来,这卷烟似的彩纸中间就出现一个圆圆的中空,紧接着甄妈妈慢慢地把彩纸卷展开来,只见卷卷翘翘的彩纸身上显出漂亮的花纹,乍一看很像一片掉落下来的花瓣儿。

如此重复做数个花瓣后,甄妈妈又用黄色彩纸剪出细细的花蕊,用绿色纸剪出叶片的样子也压出褶皱,小刷子上粘浆糊一片片交错着黏到一起,旁边的小家伙儿早围拢过来,瞪大眼睛看着甄妈妈变戏法一样,不一会儿就做出一朵硕大的像牡丹一样的纸花。小孩子们把花儿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好奇地左右端详,甄晓娴一劲儿嘱咐:“小心点儿,别弄坏了,看看就放桌上吧,等浆糊干透了再看。”

甄晓娴学着甄妈妈的样子一个个做花瓣,小孩子们见了也有模有样拿起彩纸竹筷在桌上卷来卷去,甄妈妈和甄晓娴看着他们笨手笨脚的样子忍不住呵呵笑了。

甄晓娴这边带领小孩子们扎纸花,甄妈妈那边便拿起秸秆找出麻绳剪刀动手做八角灯笼。祖孙三代在火炉边东一句西一句聊着天制备元宵节的花灯彩饰,直忙到掌灯时分才告一段落。

对于安家镇人来说,正月十四和年三十儿一样重要。小年儿过后是大年儿,正月十四过后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所以在正月十四这晚上人们就开始吃好的喝好的,也像小年儿晚上一样,有熬夜的说法。甄晓娴姊妹多,这两天晚上相互比赛看谁晚上睡的最晚。只不过这时的甄家姊妹都已长大成人,少了很多儿童时候的热情和兴趣。

不过,作为元宵节预热的正月十四,晚上一定要认认真真吃饺子,也在那天晚上开始点灯娃。半下午女人们便开始忙着和面剁馅包饺子,晚饭煮饺子时晓娴建议说:“咱们在南屋墙根儿那个火篓子上煮饺子玩儿吧。”

小玲听了连连摇头:“大晚上在院子里煮饺子太冷了,不被冻成冰棍才怪!”其他人觉得二人的话都有道理就犹豫着去还是不去。甄妈妈却突然变了老顽童:“不怕,火篓子在墙根下,背风,再说火篓子里一直烧着火,锅里又是热汤热水的,冻不着。我们小时候还不都这样。”

连老人都同意,年轻人更乐得是个玩意,便七嘴八舌说:“好的,好的。”“就这样就这样。”

晚饭时,甄妈妈果然把小火篓子烧着了。她坐在灶火边不紧不慢拉着小风箱,灶火屁股后小烟囱里便冒出缕缕炊烟。灶火里柴火烧的旺旺的,偶尔会有火舌调皮地跳出灶膛,舔着灶沿儿,红红的炉火映着甄妈妈的笑脸,那笑容安详而温暖,那一刻她也许什么都不想,那一刻她或许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不一会儿水烧开了,甄妈妈就喊:“饺子呢,快端出来。”听见叫声,穿着大红羽绒服的甄晓娴和藕粉色羽绒服小玲一人端一篦子饺子从北屋出来,下台阶时冷不防帅帅从侧旁跑出来,后边追着聪聪,聪聪赶紧刹车,一脑袋差点儿撞在晓娴身上。晓娴端稳饺子赶紧躲开,她着急喊叫:“聪聪聪聪,你要把三姑撞倒了。”一眼又看见前面的帅帅:“帅帅,你这么大了,不带着弟弟安安静静地,疯跑什么,你看大宝妹妹,就知道看书。去去去,带着弟弟看书去。”帅帅和聪聪同时站住,蔫蔫回屋去了。

小火篓子放在南屋门口旁的墙根儿下,甄妈妈掀开锅盖时,锅里登时腾起一团白白的水雾,那雾气扩散开来,穿着大红羽绒服的甄晓娴和藕粉碎花棉袄的小玲就被这人间烟火团团包围,二人仔细看着滚开的铁锅,把一个个饺子放进翻腾的开水。旁边的甄妈妈穿着藏蓝色底子的小碎花棉坎肩,低了头时不时吹开水汽去看锅里,顺便用铲子遛着锅沿儿小心搅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