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生存感

2021-09-27  本文已影响0人  秋的树

我们总是嘲笑逃避现实的人,他们被称为没胆识、没责任、没意识、没态度、没担当。可是,一旦我们也遇到一些生活中无法面对无法解决的事情时,我们也总是想要逃避现实。比如:工作人员宁愿抱怨平台不够大,老板眼瞎,也不愿承认自己无法胜任;学生宁愿相信老师误判,也不愿相信是自己退步了;病人宁愿相信是医院误诊,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危在旦夕。

残酷的生存感真令人沮丧,就连反抗也显得苍白、荒诞、徒劳。所以敢于说真话、善于思考、勇敢反抗、追求自由的人,总是令人尊敬、崇拜、不宜模仿。

在一定程度下,我们开始为艰难生存的动态找原因。思考:80%人群是被集权压制下的病态生存状,无正义可言亦无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试图为侵犯、偏见、抢劫、厌烦、孤独这些看似结果的状态找一系列的条件。事实上,我们在找条件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把人定义为独立于周围世界的主要原因,一个个区别于集体环境的饱经沧桑的个体。殊不知这种假设性分析,更加不利于健康的良性的社会生活,甚至是具有破坏性的。举例:一位患有社交障碍及注意缺失多动障碍8岁学生家长,非常忧虑地向我咨询,孩子的这种情况是她没有教育好?还是其父亲在孩幼时时常粗暴打骂孩子造成的结果?或是真的天生如此?如果回答分析重视或者强调发展上的因果性,无意是造成了生活的束缚感和绝望感。这不能轻易使用简单的因果模型去解释,如果对一件事的解释超出了人类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很可能削弱个体道德责任感,且毫无益处。比如:根据与家长深入交流后,不难发现,如果告诉家长,孩子天生如此,他父亲会不假思索毫不留情地说出:“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生下来时候就扔掉。”但是如果想要争取更有希望的未来,人们又很期望很倾向找到影响人们这些状况的先决条件,试图可以预测和控制事件的产生和恶化。

曾有一段时间很流行虚无主义,被认为世界、生命(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是没有客观意义、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是假设一切虚伪的假设,历经新价值创造后最终否认一切(新创造的)存在真实意义的彻底虚无主义。(作为尼采虚无主义的隐微论解释)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提倡探索形形色色人群关系和产生关系的原因,在否定中寻找,在找到中否定。

努力的人提倡想要超越苦难,就不能失去对生命的激情,亦不能丧失对活着的热情。

关于生存的理论还在争执不休,但对于怀有生存感的人们却无人问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