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书摘13||《知行合一王阳明2》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P64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的成功的事情。虽然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废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
志向未立定,就如同无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连鬼都不知道你最后能到哪里。
P81工作既修行,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在工作中致良知。尽量进入“四和"境界。所谓“四和”就是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与天和就是万物一体之仁,做官时要把百姓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与人和,则是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下级的关系;与己和就是听从良知的命令来行事。
P83王阳明说:修身和工作,其实是一回事。修身是为了工作质量提高,提高工作质量来自于修身。修身是体,工作是用,致良知就是其中诀窍。
P85人心是天然的理,天然的理精明纯净,没有纤毫污染,只是有一个“无我”罢了。胸中千万不可“有我”,“有我”就是傲慢。古代圣贤的诸多优点,也只是“无我”罢了。“无我”自然会谦谨。谦谨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泉。
P90王阳明告诫众人: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一味地去责人,有两个坏处:第一看不到自己的错;第二,由于你本身还有过错,用并不光明的良知去责备别人,别人会不服气,到头来弄巧成拙,自己惹了一肚子气不算,还得罪了人。
P92王阳明说:“不是不能责人,而是责人要讲究方法。我们责人,不是为了显示自己,不是为了责人而责人,主要还是要帮助别人改正缺点。”
阳明心学“责人”的最高境界是“不责而责”。如果真心实意恳求对方改过向善,怀着爱人之心对人进行批评和指正而取不得任何效果后,那就必须“不责而责”了。
所谓“不责而责”,就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责己”上,把自己锻造成一个道德高尚、心胸开阔的人,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别人:以宽让、温和的态度,原谅别人的能力不足,容忍别人还未达到道德的要求,宽恕别人的无知,理解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P119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确定、不可靠的。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实际上都是有许多说不准的意外和偶然。在这意外和偶然之外,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致良知,良知之镜越明,当事物来时就照彻得越净。
P121美国心理学家威廉通过多年的研究,以铁的事实证明,凡是对名利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威廉说,太能算计的人,心率跳动都较快,常有失眠症。消化系统遭到破坏,气血不调,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经性、皮肤性疾病。
一个太能算计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事事计较的人。无论他表面上多么大方,内心深处都不会坦然。而一个经常失去平静的人,一般都会引起严重的焦虑症。一个常处在焦虑状态中的人,不但谈不上快乐,甚至是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