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贫富差距
处在人群里,似乎有助于我们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包括财富、地位等等;但是处在人群里,就算我们无心比较,“被比较”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差距根本无需赘述,就一目了然了。
试问是哪一刻,让我感受到了贫富差距,我的答案是:成年以后时时刻刻。但细细想来,确实是有那么一个时点,让我感受到了贫富差距。
小时候,尤其是三年级以前,真的没有贫富差距的概念。也没怎么出去过,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说句玩笑话,那会感觉世界的尽头就在“杨村”了。
我是87年生人,我出生那会生活水平普遍比过去好了很多,再加上父母勤劳本分,打下了还算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十多岁的时候,家里还翻盖了新房子,以前老宅子是6米的三间正房,我家翻盖的是9米的,应该是开创了我们村“大平米”房屋的先河了。
小时候,除了父母忙点,顾不上我们,要帮着家里干很多家务活,再大一点帮着干地里农活之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我现在回顾起来,童年生活还是很逍遥的,尤其是三年级以前的生活,那会我们在村子里上学,还是复式班,三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们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孩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一个老师要同时带两个不同年级的孩子。我记得学校就两个老师,一个是有编制的正式老师,另一个是代课老师,到我六年级的时候,那一批代课老师们就陆陆续续下岗了。
在村里上学那段时光是我最无忧无虑的日子,那会上课没有课表、下课时间也从不按正点来(正点是10分钟)。一个老师什么都交,不但教文化课、还教体育、美术、音乐,老师不像是老师,更像我们的大朋友,因为下课时她们还会跟我们一起玩耍,丢沙包、跳皮筋、chuadaba (就是用7个形状大致一样的石头子,或者猪骨头,在手里抛出来再接住,先三个、两个后一个,是有规则的,玩过的人应该知道,没玩过的我说的再明白也蒙圈)。
周末会跟村里大大小小的伙伴们一起疯跑,玩一些应季应景的东西,比如春天会去爬柳树,跟男孩子们一起折柳条,把柳条皮完整得退下来,可以做成哨子,吹出声音来。或者把柳条编成花环戴在头上。五月份槐花熟了,又开始爬槐树,摘槐花,槐花那个甜啊,是可以渗透到骨子里那种。摘下来,扒开花瓣,剥出里面的芯,放在嘴巴里,嚼一嚼,简直不要太快活呀。
我们还在村西头大坑的水塘里摸过鱼,捉过小蝌蚪,初夏拿着扫帚捂过maleng(蜻蜓)、用网兜捉过蝴蝶。小时候的冬天很冷,但是依然无法阻挡我们欢腾的外出疯耍的热情,要是再下点雪,我们甚至都可以长在雪地里,打滚儿 、打雪仗、堆雪人儿,数九寒天做冰车、滑冰。还有很多、很多娱乐活动!
站在今天的时点看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昂贵的、甚至是奢侈的。
因为现在据我了解,如今孩子再想玩到我小时候那些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游戏也只能在夏令营、提倡解放天性的知名教育机构才能体验到,而且是需要支付巨额学费的。
现在的宝贝们在平常的学习里连跑跑跳跳都是被明令禁止的,任何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都不允许玩儿。玩滑梯、跑步都是要排成队、规规矩矩地才能做了,这到底能有多少乐趣呢?我不得而知。
后来,大概是我初三的时候,父亲大病一场,家里因病致贫,那个时候,看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让我感受到了贫富差距,这个差距首先是来自家庭内部,从有到无,那个心里落差还没能够平复,然后是来自外部的,这个差距更加致命。
别人很轻松得就能拿着跟父母要来的钱交学费,而我不能,我的学费是父母砸锅卖铁、一个汗珠子掉在地上摔成八瓣儿给我省出来的。这钱,在那个时候,成为我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我极度自尊,导致我极度自卑。是的,就是因为贫富差距。
现在,我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我也不再自卑了,但是一直以来,在钱的方面,我始终保有一定自尊。
毕业之后我几乎没有再花过家里一分钱,结婚的时候,公婆家条件有限,给了那一点不多但已经是最大能力限度的彩礼,我没有计较,再到后来买车、买房子,我甚至没有期待得到公婆的帮助,我想靠自己。但是后来情况远比我预计的好一些,公婆还是最大限度的帮助了我们,再次表示感恩、感谢吧。
如今不再自卑的我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贫富差距这件事了,也能够轻而易举摆脱置身人群中“被比较”的种种影响了。人群中我们是能清楚的看清自己的位置,但是也容易被裹挟。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不是比较出来的,虽然有时候比较是能够带给我们优越感,但那种幸福与快乐终究是短暂的、经不起推敲和时间考验的。
因此,我希望无论我们穷也好、富也罢,都不要迷失自己。能够看到贫富差距的同时,能够以一种平常心对待这种差距。不要因为贫富差距就视金钱如粪土,仇视金钱;更不能对钱饥渴到不择手段去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