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

2018-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山竹001

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溅之上的心理体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看来,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哟伴随物或附属奶,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

在西方,第一个把快乐和幸福称之为目的哲学家是德漠克利特,德漠克利特认为,“快乐和不适”构成了应该做和不应该做事情的标准,而这种快乐主要是指精神快乐。灵魂的安宁。

显然德漠克利特是不绝对反对人们对物质的享受的。这是理性主义幸福观,是他对那个时代的中等奴隶主阶级要维护现状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后来伊壁鸿鲁。把幸福和快乐联系起来,继承发展了德漠克利特的理性主义提另“快乐论”。

幸福与快乐的内涵也是在发展和丰富的。在这里我只是节选了部分文选内容来阐述。

进入十七世纪,霍布斯用机械唯物主义来研究人性,他得出了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结论,由此而提出了不断进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幸福能观。

他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无限追求个人欲望满足的历程。后来,资本主义的思想家们接踵而至,进一步提出了人人都有享受人间幸福和快乐的权利的观点,一再强调人们的感情的物质需要。

到十九世纪后流行的功利主义,侈谈“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幸福观,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

中国近代史是被列强屈辱的历史,人们为了救国以水火之外,从国体文化上,从器物上进行变革,西方功利主义幸福观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为口头禅,把中国固有的儒家传统文化冲裂成七零八落,撕裂的文化让人们思维中的定式无着落感,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中国是个没信仰的社会。

世上万物都有归宿感,人们思想经过长时间

的博弈,痛定思痛,还是中国儒家思想是人们心灵世界的灵魂:君子好逑,取之有道!

仁义礼智信是立世之本,人无信而不立,国无信而不存!

幸福是什么?

中国浩海文化已告之了我们,儒家经典文化已诠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