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想法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我们为什么失去了阅读的耐心

2017-07-27  本文已影响143人  苏晓Suki

互联网时代,我们会发现读书的必要性正在消失,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部大的百科全书。所有知识一搜即得,我们不再需要储备和积累,越来越沉浸于用手机连接互联网来求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201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人均读书量7.86本,较2015年的4.58本有所提高。但数据并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这7.86本书中,成功学、心灵鸡汤、营销文以及通俗小说占了绝大部分。

为什么我们不再愿意阅读经典?不再享受完整的阅读体验?甚至不自觉地抵触深度内容?


究其原因,有一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就是——新媒体的崛起。它让我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转向,也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在内容上趋向于对信息的追赶与抓取。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变化。

快节奏、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爆棚式增长……都导致我们时刻充斥着难以排遣的“焦虑感”,而娱乐化、激励式等浅阅读内容,不仅能有效地抚慰焦虑,同时又能赶走无聊,填满空隙时间。

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阅读的目的究竟是为了追寻当下的快感,还是丰富对历史与世界的认知,形成完整三观和独立思考能力?

如果是后者,显然无论是内容的输出者还是阅读者,都努力错了方向。


先从内容输出者来说,我昨天看到牛皮明明的一段话,引人深思,发出来与大家共勉:

许多人说:这是写作者最好的时代!

那么我们来看下,这个时代我们到底生产了什么!是生产了一部《追忆似水年华》,还是生产了一部《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生产了冷静的思考,还是生产了高级的审美。

什么都没有!

十年前,写作者都有一个目的:作品传世!记得读书时,我的老师说:一个写作者要敢于挑战时间,敢于让自己的作品存活五年以上。

但今天,作者不敢面对面对时间。作品今天写下了,明天就被时间淘汰了。

在信息泛滥的如今,读者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是在阅读精品还是垃圾信息?显然是后者。

所以许多人都在提倡回归书本、批判“碎片化”,呼吁“远离网络,回归真实”。

但我倒认为,这是科技发展自然形成的不可逆的趋势。在手机和网络如此便捷和普遍的情况下,你让大家放下手机,扎进书堆,是不现实的。

我们心里都明白,这太难做到了!

所以,比起提倡回归书本,我更提倡“严肃阅读”。

而我理解的“严肃”指的是读的内容首先要是真诚的、真实的、不是在商业利益的精致计算下对受众心理的拿捏和迎合的。

希望有一天,写作者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关心真正重要的事”,而非“吸引眼球”。


再谈作为读者,关于如何阅读,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01、用系统化抵抗碎片化

信息的碎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阅读的耐心和专一程度。

但既然科技发展不可逆,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决定了我们很难有完整的时间空出来作为阅读的时间。

那比起抵制“碎片化”阅读,我更倾向于让自己学会总结归纳能力,将得来的知识和观念“系统化”。

现在很多的工具都可以随时随地、轻易地实现归纳总结的问题。例如很多人常用的“有道云笔记”和“印象笔记”,每看完一本书或好的文章,我会摘取好的段落句子,分类存档。

然后在工作中,或写作时,就可以从里面找灵感找素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02、避免让读书变功利

现在大多数的阅读观念是:需要什么再去读什么书,唯恐读了与自己的利益或追求关系不大的书而耽误了时间、浪费了金钱。

这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12年的应试教育,家长和老师不断灌输我们“读书无用论”。这里的书指的是“闲”书,即教科书以外的书籍。

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唯一允许在课室中出现的“课外书”,应该就是十大名著了吧。这是国家指定的青少年教育精神粮食。

因此,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尚未成熟的少年时期,没有享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没有 收获到读书对自身的作用。于是在结束长达12年的学生时代后,彻底把“读书”这件事情抛掉。

其实,读书范围尽可以宽泛一些。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非专业内的书籍,往往更能突然触发你的灵感,让你尽情享受视野开阔后的愉悦和欣喜。

03、不要盲目接受作者的观点

尼尔在《娱乐至死》的结尾写道:“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发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最可怕的不是我们不再读书,而是我们不再思考。

这让我想起之前在某个公众号看过一篇关于穷人和富人思维的差别在哪的文章,作者写得非常好,鞭辟入里,但在留言处有很多类似评论。

“所以,究竟该如何致富,作者噼里啪啦说了 一大堆废话”。“没有方法论都是扯谈”……

大多数人养成“拿来主义”的习惯,未经思考是否适用自己,逻辑是否说得通,就急着要最终答案。但这样现成的方法论真的有用吗?

最后,分享一段我很喜欢的话:

“我读书不是为了逼格高,不是为了被夸有学问,不是为了撕逼能赢,甚至不是为了有趣。我是为了理解。生命中充满伤害,痛苦与无奈,我不想抱怨,不想让它蔓延,更不想自诩为受害者沉浸其中。我只想理解。理解它,然后解决它,或者原谅它”。

行万里路或读万卷书,都是体验辽阔世界的方法,世界要去看看,失去的阅读习惯也要一点一点拉回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