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套学习策略,帮你少犯错

2019-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杨Sir杨光柱
微信:960472878

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来自于一本书《阈限思维》。

这本书是由战略设计咨询公司创始人戴夫·格雷所写。大部分人在理解现实的时候,虽然没有太多偏见,但因为经验和思维的局限,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作者提出的“阈限思维”,就是用来帮我们突破经验限制,找到思维边界,并不断拓展它,不断接近正确答案。

我们分享书中关于阈限思维的三个内容,分别是:无知的原因、隐藏的循环和破解之道。

①『无知的原因』

“不就那么回事么?”

“这个我知道。”

如果你对一些事,总能第一时间跳出很多想法,那说明你的阈限思维非常严重。所谓阈限思维是指,我们会用过往经验把周遭的一切事情都看成“显而易见”。可是,这样做和盲人摸象没什么区别。如果故事里的盲人能绕着大象走一圈,去触摸大象的整体,那么他可能会发现自己思维的边界,会洞察自己假设和认知的错误之处。

为了理解事物,拥有掌控感,人非常善于简化现实,用单一线条去理解事物。比如,决定你认知和判断的可能是一个故事、一次因果关系、一次经历等。如果用公式表示就是:“如果X,则Y”。比如,如果你感觉饿了(有需求),就会去吃饭(认知和想法)。然后呢,你依照自己的判断去吃饭(行动),接着成功消除了饥饿感(结果),这样你的认知得到了验证。

换个角度,如果在饿的时候,我们去了一家饭店,虽然里面的食物也能解决饥饿感,但味道却不好,或者让我们拉了肚子,那以后很大概率,我们不会再去。

光是吃饭,我们的认知就如此固执,换成别的事也一样,这就是无知的来源。单线思维让我们陷入了认知谬误的死胡同。

②『隐藏的循环』

就像前文所讲,当你的需求产生时,学习的循环就开始了。它的运行轨迹是:需求—认知—行动—结果。好结果给判断充电,坏结果给判断断电。

比如,作者收养了一只营救犬。在一次圣诞节,他给那只小狗炖了大骨头。作者的儿子出于好奇过去看它进食,结果却被咬伤了。

作者十分生气,认为那只狗有问题,并找来其它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可是直到训狗专家来了之后,他们才发现,问题是自己疏于照顾造成的。

别人家狗在进食时不咬人,完全是训练过的结果。之后,作者在专家的建议下,每天拿出20分钟来训练小狗,结果发现,它学得非常快,能够和全家人和睦相处了。

还好有外人介入,帮作者走出了误区。假设作者始终抱着“这只狗有问题”的观念,然后惩罚它,拿走它的骨头,小狗为了护食继续咆哮,就更强化了作者的观念,陷入学习的恶性循环。

这还只是两种情况,如果你面对的是三个以上的学习循环,它们就会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认知网。不同的交叉形式塑造了人的丰富性。因此,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就是受学习循环支配的,它包含了需要、思考、行动和结果,这四个关键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循环塑造了我们的信念和习惯。

『破解之道』

可能你要说了,既然我们的判断受如此多因素的影响,又这么不靠谱,那为什么我们还始终坚守呢?

原因很简单,过去交通和信息的不便利,让我们只能在相对固定的环境和人际下工作生活。因此,单一循环得来的经验往往是有效的。但现在,高铁让人的位移有了质变,移动互联让信息光速传播,单一循环很难适应现在的环境。因此,老年人往往容易被骗,因为他们还在用老思路看待新问题。

这时候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即双循环学习。它是打破固有观念好方法,你要做的就是扩充“需求”“认知”“行动”“结果”这四个因素。

微信:960472878

还拿吃饭举例,饿的时候,吃了能填饱肚子却不好吃的饭,也会让人心生不悦,这说明,我们的潜在认知还有对美味的要求。除此之外呢?如果是宴请,还有对招牌、环境、服务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所以你看,在需求的拓展上,稍微想想,我们就能找到这么多潜在需求。为了满足需求,我们对应的行动有,通过地图搜索、美食评价、好友咨询等形式,来最终确定餐馆。一件简单的事,从简单变得复杂,之后才会重回简单。

总之,在双循环学习的指导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四个要素不断清晰化。每个环节越清楚,能拓展出来的越多,我们对结果的掌控就越有力。

总结一下,我们周围,都有很多可能的需求、可能的方法、可能的认知。每一套认知都对应一个结果。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分析这些可能性的范围,用阈限思维改正自己在学习时犯的错误。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去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