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钱送户口的二线城市,为何开始疯狂“抢人”?
毕业季,找工作的应届生据说最近遇到了二线城市“抢人”的热闹局面。
于我们这些离开校园数年的“老人”,是不是看着有点羡慕地感慨着:“他们真是遇上了好时代。”
今年有750万大学生毕业,6月23日,武汉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6月29日,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高校毕业生随时可以落户,本科以上学历,全部发放生活和住房补贴;7月2日,成都强调“蓉漂”概念,大力推行安居计划,来成都找工作没地方住,先免费住7天。
真是送钱送户还送上了“住房”,诱惑力看着很不错的样子。
社会发展和变革意义上的“变迁”速度有点超乎我们的想象,曾几何时,应届毕业生在中国大一些城市最开始的生活都从最底层的挣扎开始,且不说北上广一线城市有人租床位、地下室、隔间等,在二三线城市他们的起点和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
2013年的春天,我因休假去西安找大学同学玩,同学说可以住他妹妹那里,不用找宾馆。
他妹妹刚毕业一年,租住在西安市中心的一个类似“城中村”的地方,临街的一个铁门进去之后,有一幢大概五六层楼的“天井式”的房子,每层有面积不同的很多个房间,在楼道处设有公用的洗手间和水龙头,如果想做饭可以自己在过道上弄炉子。 她租的房间大概有十五平米,月租金400多,不算贵,但环境、住的人群等都算不上好。
她那时候在西安一个街道办事处上班,一个月挣一千多,除了房租,能剩下的钱其实也不多。
那时候我在北京,一个月能挣大概五千块的样子,住在东四环外的老楼房里,环境虽不算太好,但租金差不多800,每月还能攒下一些钱。
那时候,身边有很多同事和我年纪差不多,大家北漂的工作、生活都很辛苦,但他们都不愿意回去,因为回去不见得会改变现状,也许过得还不如现在。
如今,二线城市开始张开怀抱,愿意给毕业生们提供更多的优惠和便利,以吸引且留住人才。
中国一直在谈人才,以前可能更多的视野还是放在一线城市,比如北京,如今落户比登天还难,但人才引进的机制依旧保留,应届硕士毕业生还是有机会落户,对博士以上学历的家庭如果没有户口,小孩仍旧能够在北京的公立学校读书。
如今二线城市好像一夜之间,好像更加重视起人才来。被重视也不奇怪,毕竟大多省会城市也有不少好大学,毕业后都离开了,对于当地资源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浪费。
不过有媒体分析,引发这一次“抢人”热潮背后的推手之一,可能是今年 一线城市猛涨的房价,这个原因很有趣,却也很现实。
的确,倒回去十年,北京的房子也就几千块一平米,那时候的毕业生来北京,学校背景稍微过得去一些的,大多有机会进外企或不错的大公司,落户指标多,那一批最早“北漂”的人,如今在这个城市早已立足安家,还着两千多块的房贷,日子过得还不错。
前不久和一个今年研究生毕业的小男孩聊天,我们说80后就是炮灰的一代,他笑了笑说, 90后连炮灰的资格都没有。
“我今年毕业,工作待定,就算最后能找到一家不错的公司,给我1万起的月薪,那又如何?北京现在动不动好几万的房价,我要想在这个城市呆下来,会比当年的你们更容易?”他分析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不馈是93后的工科男。
也许回到家乡所在的省会城市,有更熟悉的环境,离父母更近,如果又能有更合适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必定会还是会有更愿意留下来的愿望。
但这中间依旧存在一个问题:平等的机会。
为什么年轻人愿意去一线城市打拼,难道仅仅是因为挣的工资多一些吗?
更多的可能是公司多一些,选择的空间大一些,亦或,那里更具“公平”。因为相对公平的环境和空间,才会让人有改变现状的机会,才有机会奢侈地谈一谈“梦想”。
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给年轻的毕业生们去努力竞争的公平机会。真正的人才是希望在一个平台上有所成长,从而收获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成长,这样的成长,一定是相对公平的,而不是延续传统的那种靠工龄、靠资历吃饭,觉得在这个单位呆时间长,就是老资格,什么事都天然地会比别人优先一级。
再者,还需要更有吸引力的产业发展空间。如果二线城市的产业不能真正聚集起来,在招聘的网站上一看,都搜索不出来几家叫得上名字的公司,甚至有些产业方向可能在这里都没有,何谈回二线城市发展呢。
也许,在“抢人”之前,更应该思考,把这些人才“抢”回去了,该如何尊重人才价值才是关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