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之仁 05

2019-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鑫芝士

述而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做人的四个方面。仁是人的四个方面之一。这里阐述的是一个并列关系。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评述:佛家看人作善事,会讲发心。俗家看人做善事,会讲结果。所以我们看了很多人捐钱,这些人可能生活中并不是善人,可能干得是灰色的生意。有些人虽然没有捐钱,但是日行一善,资助大学生上学或者收养孤儿。孔子认为伯夷叔齐发心正确,即便最后死了(结果不好),也是符合仁德的。这个观点当然要辩证看,因为仁德中还有一条,那就是保全自己。与这个是冲突的。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评述:这就是“吸引力法则”,我们想什么来什么。其实来的这个东西本身就在自己身上,只是缺少了发现他的眼睛。我们“想”了,于是就打开了认知,因此就发现了。这里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仁德还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只为自己增成色,莫与他人斗斤两”。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评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要我们持续做,不懈怠!与前面的“其心三月不违仁”是一个道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