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iOS开发者必备‘冷知识’,你知道吗?
笔者最近在准备面试时候,回顾了一些过去写的项目和知识点,从底层和原理的角度重新去看代码和问题,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单例对象的内存管理
问题背景
在解决 App 防止抓包问题的时候,有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就是:检测是否存在代理服务器。其实现为:
+ (BOOL)getProxyStatus { CFDictionaryRef dicRef = CFNetworkCopySystemProxySettings(); const CFStringRef proxyCFstr = CFDictionaryGetValue(dicRef, (const void*)kCFNetworkProxiesHTTPProxy); CFRelease(dicRef); NSString *proxy = (__bridge NSString*)(proxyCFstr); if(proxy) { return YES; } return NO;}
在我前面的一篇文章《iOS 内存泄漏场景与解决方案》中,有提到非 OC 对象在使用完毕后,需要我们手动释放。
那么上面这段代码中,在执行 CFRelease(dicRef); 之后,dicRef 是不是应该就被释放了呢?
问题探讨
让我们来写一段测试代码试试看:
CFDictionaryRef dicRef = CFNetworkCopySystemProxySettings();NSLog(@"%ld, %p", CFGetRetainCount(dicRef), dicRef);CFRelease(dicRef);NSLog(@"%ld, %p", CFGetRetainCount(dicRef), dicRef);CFRelease(dicRef);NSLog(@"%ld, %p", CFGetRetainCount(dicRef), dicRef);
打印结果为:
2, 0x6000004b97201, 0x6000004b9720(lldb)
程序在运行到第三次 NSLog 的时候才崩溃,说明对 dicRef 对象 release 两次才能将他彻底释放。
这很奇怪,按照以往的经验,第一次打印 dicRef 的引用计数值不应该是 1 才对吗?
修改一下代码,继续测试:
CFDictionaryRef dicRef = CFNetworkCopySystemProxySettings();CFRelease(dicRef);CFRelease(dicRef);NSLog(@"%p", CFNetworkCopySystemProxySettings());
这次运行到最后一行代码的时候,居然还是崩溃了。连 CFNetworkCopySystemProxySettings() 对象都直接从内存里被销毁了?难道 dicRef 没有重新创建对象,而是指向了真正的地址?
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定义两份 dicRef 对象,并打印出他们的地址和引用计数。
CFDictionaryRef dicRef = CFNetworkCopySystemProxySettings();NSLog(@"%p, %ld,", dicRef, CFGetRetainCount(dicRef));CFDictionaryRef dicRef1 = CFNetworkCopySystemProxySettings();NSLog(@"%p, %p, %ld, %ld", dicRef, dicRef1, CFGetRetainCount(dicRef), CFGetRetainCount(dicRef1));
打印结果为:
0x600003bd2040, 2,0x600003bd2040, 0x600003bd2040, 3, 3
果然如此。dicRef 和 dicRef1 的地址是一样的,而且第二次打印时,在没有对 dicRef 对象执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它的引用计数居然又加了 1。
那么我们可以大胆猜测:
实际上,每次调用 CFNetworkCopySystemProxySettings() 返回的地址一直是同一个,未调用时它的引用计数就为 1,而且每调用一次,引用计数都会加 1。
如此看来,CFNetworkCopySystemProxySettings() 返回的对象在引用计数上的表现和其它系统单例十分相似,比如 [UIApplication sharedApplication]、[UIPasteboard generalPasteboard]、[NSNotificationCenter defaultCenter] 等。
单例对象一旦建立,对象指针会保存在静态区,单例对象在堆中分配的内存空间,只在应用程序终止后才会被释放。
因此对于这类单例对象,调用一次就需要释放一次(ARC 下 OC 对象无需手动释放),保持它的引用计数为 1(而不是 0),保证其不被系统回收,下次调用时,依然能正常访问。
block 属性用什么修饰
问题背景
这个问题来源于一道司空见惯的面试题:
iOS 种 block 属性用什么修饰?(copy 还是 strong?)
Stack Overflow 上也有相关的问题:Cocoa blocks as strong pointers vs copy。
问题探讨
先来回顾一些概念。
iOS 内存分区为:栈区、堆区、全局区、常量区、代码区(地址从高到低)。常见的 block 有三种:
• NSGlobalBlock:存在全局区的 block;
• NSStackBlock:存在栈区的 block;
• NSMallocBlock:存在堆区的 block。
block 有自动捕获变量的特性。当 block 内部没有引入外部变量的时候,不管它用什么类型修饰,block 都会存在全局区,但如果引入了外部变量呢?
这个问题要在 ARC 和 MRC 两种环境下讨论。
Xcode 中设置 MRC 的开关:
1、全局设置:TARGETS → Build Settings → Apple Clang - Language - Objective-C → Objective-C Automatic Reference Counting 设为 No;(ARC 对应的是 Yes)
2、局部设置:TARGETS → Build Phases → Compile Sources → 找到需要设置的文件 → 在对应的 Compiler Flags 中设置 -fno-objc-arc。(ARC 对应的是 -fobjc-arc)
针对这个问题,网上有一种答案:
MRC 环境下,只能用 copy 修饰。使用 copy 修饰,会将栈区的 block 拷贝到堆区,但 strong 不行;
ARC 环境下,用 copy 和 strong 都可以。
看似没什么问题,于是我在 MRC 环境执行了如下代码:
// 分别用 copy 和 strong 修饰 block 属性@property (nonatomic, copy) void (^copyBlock)(void);@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void (^strongBlock)(void);int x = 0; // 打印 normalBlock 所在的内存地址void(^normalBlock)(void) = ^{ NSLog(@"%d", x);};NSLog(@"normalBlock: %@", normalBlock);// 打印 copyBlock 所在的内存地址self.copyBlock = ^(void) { NSLog(@"%d", x);};NSLog(@"copyBlock: %@", self.copyBlock);// 打印 strongBlock 所在的内存地址self.strongBlock = ^(void) { NSLog(@"%d", x);};NSLog(@"strongBlock: %@", self.strongBlock);
打印结果为:
normalBlock: <__NSStackBlock__: 0x7ffeee29b138>copyBlock: <__NSMallocBlock__: 0x6000021ac360>strongBlock: <__NSMallocBlock__: 0x600002198240>
从 normalBlock 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出,默认是存在栈区的,但是很奇怪的是,为什么 strongBlock 位于堆区?难道 MRC 时期用 strong 修饰就是可以的?
其实不然,要知道 MRC 时期,只有 assign、retain 和 copy 修饰符,strong 和 weak 是 ARC 时期才引入的。
strong 在 MRC 中对应的是 retain,我们来看一下在 MRC 下用这两个属性修饰 block 的区别。
// MRC 下分别用 copy 和 retain 修饰 block 属性@property (nonatomic, copy) void (^copyBlock)(void);@property (nonatomic, retain) void (^retainBlock)(void);// 打印 copyBlock 所在的内存地址int x = 0;self.copyBlock = ^(void) { NSLog(@"%d", x);};NSLog(@"copyBlock: %@", self.copyBlock);// 打印 retainBlock 所在的内存地址self.retainBlock = ^(void) { NSLog(@"%d", x);};NSLog(@"retainBlock: %@", self.retainBlock);
打印结果为:
copyBlock: <__NSMallocBlock__: 0x6000038f96b0>retainBlock: <__NSStackBlock__: 0x7ffeed0a90e0>
我们可以看到用 copy 修饰的 block 存在堆区,而 retain 修饰的 block 存在栈区。
那么修饰符的作用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通过反汇编来探究一下。
把断点打在 self.copyBlock 的声明函数这一行(在上述引用代码的第7行,不是 block 内部)。然后开启 Debug → Debug Workflow → Always show Disassembly 查看汇编代码,点击 Step into。
在 callq 指令中可以看到声明的 copyBlock 属性具有 copy 的特性。
然后断点打在 self.retainBlock 的声明函数这一行,再进入查看,可以注意到 retainBlock 不具有copy 的特性。
再在 ARC 下试一试。把断点打在 self.strongBlock 的声明函数这一行,进入查看,可以发现,用 strong 修饰的属性,也具有 copy 的特性。
这也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 MRC 下用 retain 修饰的属性位于栈区,而用 copy、strong 修饰的属性存在堆区。
MRC 下,在定义 block 属性时,使用 copy 是为了把 block 从栈区拷贝到堆区,因为栈区中的变量出了作用域之后就会被销毁,无法在全局使用,而把栈区的属性拷贝到堆区中全局共享,就不会被销毁了。
ARC 下,不需要使用 copy 修饰,因为 ARC 下的 block 属性本来就在堆区。
那为什么开发者基本上都只用 copy 呢?
这是 MRC 的历史遗留问题,上面也说到了,strong 是 ARC 时期引入的,开发者早已习惯了用 copy 来修饰 block 罢了。
最后再补充一个小知识点。
// ARC 下定义 normalBlock 后再打印其所在的内存地址void(^normalBlock)(void) = ^{ NSLog(@"%d", x);};NSLog(@"normalBlock: %@", normalBlock);// 直接打印某个 block 的内存地址NSLog(@"block: %@", ^{ NSLog(@"%d", x);});
打印结果为:
normalBlock: <__NSMallocBlock__: 0x600001ebe670>block: <__NSStackBlock__: 0x7ffee8752110>
block 的实现是相同的,为什么一个在堆区,一个在栈区?
这个现象叫做运算符重载。定义 normalBlock 的时候 = 实际上执行了一次 copy,为了管理 normalBlock 的内存,它被转移到了堆区。
作为一个开发者,有一个学习的氛围跟一个交流圈子特别重要,这是一个我的iOS交流群:761407670 进群密码'编程',不管你是小白还是大牛欢迎入驻 ,分享BAT,阿里面试题、面试经验,讨论技术, 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