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关于枪
曾几何时,原来我们离战场很近。
上世纪六十年代。复杂的国际关系让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变幻莫测。相应的,做好一些未雨绸缪的准备也就成了常态,尤其是中国。
这个年轻的国家,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领导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建国治国方针,对于北方那个强大的邻国的指手画脚表达了一些原则性的坚持。这使得其恼羞成怒。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国一次次发出战争叫嚣,甚至说到做到的使出一些他们觉得屡试不爽的下三滥手段,试图让年轻的祖国屈服。
经历了无数战争的共和国是有骨气的。为了祖国的命运和尊严。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一些被称为建设兵团的机构得到了这样的指令: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xx军xx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xx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考验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的热血青年因为一个简单的信念,奔赴祖国各地最需要的地方。那是一群无法准确形容的人。他们有军人,学生,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从全国各地汇成一股股勇往直前的洪流。在很多尚未开发的地方安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开采出国家最需要的矿藏。同时,也是全民皆兵保卫边疆的一种后备力量。这样的战略让苏联不敢轻举妄动。
在我有记忆的时候就知道父亲有一挺机枪。就是那种抗美援朝用的所谓盘子枪,供弹机构采用很少见的盘式并且是平放在枪上的。只记得那种枪很长很重。据说只有党员才有资格分到一把枪。父亲因为是部队转业并且也是党员,理所当然的分到一把枪。我晚上经常把枪架起来当玩具玩。这也是我最有本钱的牛皮之一,口沫横飞的吹了几十年还是依然理直气壮。那时候,整个国家都处在一种紧张的气氛里。全国性的发放枪械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现在想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后来我们搬家到了下面。父亲的机枪不知道什么时候换成了一把冲锋枪。我那时候是上小学,这把冲锋枪拿着还真有些费劲。但是我可以熟练的装卸弹匣。每天放学回家就是先玩一会枪。记得枪下面有一把折叠的刺刀,三棱型的。
作为一种未雨绸缪的预防措施。这种全民发枪的手段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时候还有一个叫做大三线的工程。就是把关乎军工生产的企业和工厂都搬迁到深山老林里和人迹罕至的地方去。为此,那种秘密行动的规模不亚于一次人口迁移。多少年以后,这些迁移出去的人渐渐的又开始返回故乡。由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故事的群体,这个群体和他们的后代基本都是在那些没有地址只有代号的地方差不多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为了祖国的建设,舍弃个人和家庭,无私忘我的奉献。虽然当时工作生活的地方已经撤销废弃,甚至是为了保护生态已经不允许进入。但是那里的山水草木已经融入了这些出生在那里的人们的血液里,永远也不会忘怀。
事实上,他们才是离家出走的人并且永远也回不去了。无论多么美好的记忆,儿时趣事也只有在心里叹息。可能还是因为那时的人和那时的天空一样,纯粹洁净,让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