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梦推文上热门(千万赞三)散文

流过门前的小二仓(26)

2019-02-21  本文已影响27人  大龙二

      历史有时走得很快,有时候走得又很慢。有时候数百年沉闷得令人窒息,有时候又瞬息变化,令人眼花缭乱。

      从公元1370年洪武年间杭嘉湖松苏4000多无地贫民首批北迁苏北沿海地区算起,到二十世纪初,500多年过去,历史就象海边拉草运盐的破旧牛车,吱吱嘎嘎,伴着天边暮气沉沉的落日,缓慢行进;一辈接着一辈的北迁移民,就像在贫瘠荒滩上生存的茅草,在艰难困厄中不屈生长,一茬茬发青泛绿,又一茬茬枯萎死亡。

      几百年过去,小二仓周边的百姓,生存得卑微而原始,艰难而辛酸。方圆几百里,没有医院,没有学校,没有集镇,没有商业,人们之间的物质交换,只有鱼货和粮食的简单交换,生产的海盐,则由朝廷专营,任何私下流通都属犯罪。稍微像样点的生产工具,都得到百里之遥、乾隆年间才设治所的县城才有。

      散布在贫瘠土地上的地名,诸如灶、丿(撇)、仓、垛、总、团,都是由煮盐生产的工具、集散点等遗留下来的,一个个再小的庄名,则都是以当年先祖落脚潮墩的姓氏命名,张家墩、李家墩、王家墩、曹家坝什么的。

      进入二十世初,在老佛爷慈禧把持朝政的光绪年间,二仓河两岸也有了吴家墩、丁家墩、王家墩、施家跳、朱家坝、陈家垛等数个庄子,每个大庄同姓氏的人有数百上千不等。还有些后来就地迁徙形成的杂姓村庄,比如八大家,六郎、三丘、四联等庄名,便是多姓氏盐民杂居形成。

      还有,就是地名兼具地理特点,诸如何家港、刘家洼等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