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的战争-读《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
一个普通日本人在二战及战后会经历什么,他对战争的体会和态度是什么?这本书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学者小熊英二,主人公是他的父亲小熊谦二,这本书的体裁类似口述历史,但增加了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相比于一般宏大叙事和“王侯将相”历史,这本书很难得的记录了一个庶民的故事,按主人公的说法,他是“下层人的下层”。我总觉得,历史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论述题,而是真实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发生在普通人的身上的,切身的体会和记忆,很简单,你我此刻所经历的,若干年后也就成了历史。
小熊谦二是一介平民,各方面资质极其普通,他在日本即将投降的前一年入伍,在东北被苏军俘虏,送往西伯利亚劳改营做三年苦力,经历了苏联的政治生活,回到日本后感染了肺结核切掉一半肺叶,30几岁一事无成的他赶上战后经济腾飞开了一家小店,终于有所起色买了房子后长子又意外去世,退休后参加社会活动为战争受害者申请赔偿,甚至打到了日本最高法院,按照他的说法是“虽然知道无济于事但起码做了”。
他的经历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日本20世纪历史,各个阶段都没有落下,所以这本书很特别,值得好好读一读。
几点随意的感想:
一、人们之于一件事情的评价往往是武断片面有个人倾向的,而事情本身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没有简单的黑白对错。看到一段话,说日本兵的战争体验,因服役地点,军中任职,服役年龄有很大关系,对战争的态度也很不相同。我觉得道理也非常简单:为了活着人什么都能干,为了活的舒心人可以修改回忆和认知。
二、个人生活在时代的洪流当中,其实有点“命中注定”的意味,只要拉开距离,从高处从长时间来看,个人的遭遇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日,出身密切相关,个人的局限也是很难突破的,可能当时不自知或无法得知而已。例如,主人公幼年随祖父去东京生活是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渗透到农村,都市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虽然身体不合格的主人公竟然也收到入伍通知,实际上因为太平洋战场日军失利;战后卖高尔夫、滑雪这样奢侈的运动用品获得成功,是因为经济景气后人们开始攀比消费。前阵子买了一套《机器猫》,早期的故事里也有对战争和战后平民故事的描写,例如大雄的父亲小时候赶上战争受到军国主义教育,教官丑陋的样子,例如后来小夫家炫富就喜欢说滑雪、高尔夫的桥段。可能大雄的父亲的设定就是差点上战场的一代人。
三、发动战争是罪恶,这无容置疑,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者某些个人、团体的野心,会裹挟着众人踏入地狱。这本书也明确的、坚定的反战立场。作为庶民的谦二,对战争也是痛恨。因为平民和发起战争的人可能经历的是完全不同的战争,平民面临的战争是血与火,而对于发动战争的人来说却可能依旧是歌舞升平是兵棋推演。所以书中有段话,平民在战后很不满,因为发动战争那帮人依旧高官厚禄有退休金养老金,但平民却仍然一无所有。本书有意思的一点是描绘了平民的战争,完全被摆布,生活在政治谎言和虚假宣传中,例如中途岛后宣传战胜了美国,结果不久美国轰炸机就轰炸东京,并且为了活下来而忙碌,渐渐麻木不仁,也无法反抗,谦二出征离家时,周围的亲人和邻居已经不再挥舞国旗送行,也不敢发出怨言。谦二带的国旗,在西伯利亚时期变成了他的洗澡巾,这真是绝大的讽刺。
四、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日本人特点,我觉得是高度的服从、顺从,例如很多时候会说,“这个感觉不合理,但是没有办法吧,别人也这么干,我也这么干吧!”,这一点我感觉很可怕。尤其是平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分析和理解能力有限,又无其他选择,“为了活下去”的理由可以做任何事;另外的特点是阶层感渗透到方方面面,例如同样是入伍,大学生是军官,高中生是二等兵,其他一等兵,进企业,大学生是管理岗,高中生是职员,其他是工人,进海军,大学生上航母,高中生去驱逐舰,其他上陆战队,可以通过考试成绩预测生还概率。我觉得目前也是如此吧,安倍不管怎么样,他肯定能当首相,而寿司之神二郎的儿子肯定要继承寿司店。“昭和”、“平成”时代可能还有点可能社会阶层变化,现在没戏了,因为经济、制度方方面面都限制住。
五、从现实到角度,我觉得日本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的朋友,对抗和合作都是客观存在的,也都会长期持续,做好自己的事情,加强理解和合作,不要极端是比较好的选择。安倍实际上一直努力的遏制中国,当然他也压制韩国,同时我们看到因为旅游、日本动漫文化等作用,青年一代的互相了解会更多一些。学者把日本分为“战中派”,“战后派”,未来看,随着战中派一代的凋零,能够诚实面对过往的人越来越少,战争的记忆日渐风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事实。同时,我们这边也是一样,前些年脑残的抗日神剧也值得警惕,不能客观的理性的面对历史,是很让人担忧。尤其警惕的是盲目的自信和盲目的自卑。
六、从超越现实到角度,我赞同作者前言中的一些观点,列举如下: 人都有好的和坏的一面,只看到好的或者坏的一面就断定对方是圣人或者坏人,是不正确的认知,关键在于,要创造和维持一个让更多人都能发扬人性善良面的环境,为此,就必须思考如何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的状况,从小的方面就是有同理心,同情心。作者写到,“我们都是人,即便国籍不同,语言不同,阶级不同,但同属人类,如果能唤起大家对这个理所当然的事实的注意,这本书就对大家有所助益”。另外,主人公有一句话,经历了丰富(但实在很惨)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他回答“希望吧,只要有希望,人就能活下去”。作者说他的父亲虽然很平常很平庸,但是长处是冷静和善于观察,例如他父亲在战俘营就观察到,苏联人的生活状况。我觉得主人公很让我钦佩的是有反思的精神,诚实,或者说保有正常人的良心。
七、这本书是作者对他父亲的访谈而成,在书中,作者流露出对父亲的含蓄的感情,“人们都大体上过着不显眼,可称之为平凡的生活,但一生中总会经历几次危机,并做出英雄般的举动,只是从大范围来看,仍然收到时代社会性脉络的规制,所谓平均的多数人”,时代(占大头)和个人特征(占小头)造就了他们也限制了他们,这个规律当然同样也应用于我们,但是我们始终存有希望,保有普通人的善良,这就是所谓“平凡人的英雄主义”。
这本书中对于当时社会,经济,战争和战后的社会百态有非常丰富的描写和分析,可思考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