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造区夏》读书笔记

2023-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彩云悦读乐教

本书作者是中国女婿,研究中国历史,译者是他的博士生。所以从写作手法到翻译,都很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书中对于国族意识的分析很新颖很有启发性,涉及到的相关书籍如《想象的共同体》《中古中国门阀氏族的消亡》也有兴趣拓展阅读。

  1.宋朝的官员不拘泥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主权理念,他们开始谈论一个同质化的文化与生态领域,其边界未必与王朝的实际领土相重合。他们认为属于同一文化领域的汉人,不论生活在哪个政权统治下,都应该效忠同一个汉人政权。即认为辽国统治下的汉人也应该身在辽营心在宋,当宋朝有责任收复故土,被外族统治的汉人应该积极支持配合宋朝反辽。

  2.宋辽和平相处长达百年,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以对等外交的原则与草原政权相往来的王朝。

    3.唐宋变革。由唐入宋,经济与贸易发展,各地高速商业化、城镇化,主导中国社会近千年的门阀大族淡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才能而非家世立身的新型精英。

  4.国族观念。唐代的政治精英认为自己统治着天下,宋人则认为自己驾驭着一个国家。邓小南认为宋代政治观念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把民族、文化与其政权之范围视为一体。唐人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皇权所及,自边陲部落至于化外。到了宋代,这种普天之下的观念不再为人认同,宋人并没有将皇帝视为某个特定民族的统治者,他们认为皇权仅限于四夷之中的文明世界。换言之,界定政权边界的标准是文化而非族群。

  5.为什么一种新的自我认同感最先萌芽于北宋?一关乎政权的内部结构与制度改革,使帝国上下的知识精英开始有一种新的认同感。二是十一世纪因缘际会之间形成的国际体系,改变了这些精英看待文化与地理边界的方式。

  6.三个概念。国族意识,即一种同侪之间对某个想象的共同体的强烈归属感;国族思想体系,即一种主张国家版图应该囊括其共同体生活之地理空间的政治原则;国族运动即为实现国族方针主张而开展的政治动员,其形式可以是军事行动,也可以是全民教育。

  7.唐宋社会政治精英的转型。截至唐末,一小群家族主导着政治权力;他们彼此联姻且集中聚居在两京即长安与洛阳,他们构成了一种“官僚贵族”群体,世代为官,长期把持着朝廷高层的职位,又给他们带来了空前的社会与政治影响力。然而通过一系列血腥的战争与动乱,到了北宋,科举中的成功成为社会政治地位的主要标志,降及南宋,无论是否及第,基于举业的教育成为精英身份的标志,科举空前重要性的背后是一种更注重才学而非出身的新型文化。尽管宋代社会绝非平等至上,精英总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为亲族谋取利益,但是宋代的知识精英不再以根深蒂固的门阀分野来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

    唐代的精英主要集中于首都,而宋受教育人口普遍增长,基本的同质的精英共同体开始遍布在帝国各处。11世纪中后期这一知识精英群体对其身份有了明确的自我认同,士大夫一词广泛使用,士大夫群体的成员以同僚间的横向网络彼此相吸,而不以高下尊卑的纵向关系互相看待对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