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别人比你学的快还比你学的好,你学过如何学习吗?
回想一下,上中学的时候,班上是不是总有一个同学,平时不怎么学习,但是考试却总考第一名,被奉为“学神”。当然,班上还会有一个同学,每天起早贪黑,埋头苦读,成绩却总是原地踏步。
这是为什么呢?上了这么多年学,我们最应该学的就是如何学习。因为这是根源问题啊,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才能学什么会什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牛人就是比你会学习,学的比你好,还比你快。恰好最近在学习如何提高学习力,所以和大家分享这本书《学习之道》。我们要学会如何学习,才从菜鸟晋升为达人。
《学习之道》思维导图这本书中3大精华学习诀窍,分别为渐进理论,软区域和漩涡效应。听我一一道来。
1. 渐进理论
试想一下,当你英语考了满分,你会怎么想?
你会觉得自己考满分是因为自己很聪明,有学习语言的天赋;还是会觉得是因为自己这段时间十分努力用功。
前者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整体理论的表现,也就是把成功归因于不可改变的因素,比如天赋,智商等。而后者的思维模式是渐进理论的模式,也就是把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比如努力,学习方法等。
我们来看一个有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进行的实验。
给班上的每个孩子一套简单的数学题做。做完之后,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夸奖一组说:“你真聪明”,夸奖另一组说“你真努力”。
然后再次测试,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是做更难还是更容易的题目。结果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更难的题;而被夸奖“聪明”的大多数孩子选择更容易的题。原因在哪里?“聪明”组的孩子要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不愿意冒险。
然后再次测试,给所有孩子做更难的题。被夸奖“努力”的孩子非常勇于接受挑战,会努力求解;而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则普遍憎恨挑战,因为这会证明自己不够聪明。
最后,再让所有孩子做一次初始难度的题目,结果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平均成绩提高了30%,而被夸奖“聪明”孩子平均成绩下降了20%!
所以,具有整体理论思维模式的人不太敢接受困难的挑战,因为害怕失败,失败就意味着自己不很聪明,天赋不高。所以,这类人总是喜欢做简单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聪明。但是这样做,只能原地踏步。作者建议我们采用渐进理论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挑战极限,走向卓越。
但是,我觉得整体理论有时候也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对于自卑的孩子。
这个实验其实也涉及到另一个理论-归因理论。
对于自卑的孩子,我们最好采取整体理论,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于聪明才智,这样他们才能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自信。
相反,对于过度自信的孩子,我们要采取渐进理论,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于他们的勤奋努力,这样他们才能踏实,重视努力的作用。
2. 软区域
在书中,作者讲了一个印度的寓言故事:一个人想步行穿过大陆,但道路布满了荆棘,这时候他有两种选择:铺一条路来征服大自然,或者准备一双草鞋。
前者的选择就是进入了“硬区域”,把自己和外界敌对起来;而后者的选择就是进入了“软区域”,把自己和外界融为一体,心平气和地对待外界不可改变的事情。
回想一下,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对面的同学一直在说话,扰的你心烦意乱。这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
气冲冲地严厉呵斥他们,堵上耳朵,但心里其实充满了愤怒,根本平静不下来。还是心平气和地接受,锻炼自己在吵闹环境下学习的能力?比如听5分钟轻缓的音乐。伟大的毛主席就是专门去闹市学习,这个细节也能看出了伟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
所以,下次当你被外界干扰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做一些能让自己专注的事情,比如听音乐5分钟,或者跑步10分钟,让自己进入“软区域”,然后慢慢培养自己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
3. 漩涡效应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女孩走在车流熙攘的马路上,她跟着耳机里的音乐忘情摇摆,没有注意到迎面而来的自行车,好在这辆车及时刹住了,只是轻轻地碰到了她。但是这个女孩转过头,对着那个骑车远去的人破口大骂,突然,有辆出租车快速驶来,女孩被撞飞,倒在一片血泊之中。
这其实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小错铸成大错,从而一错再错。
当我们犯了一个小错误的时候,要赶紧冷静思考,跳出这个漩涡,而不是在这个漩涡中越陷越深。亡羊补牢!
古英格兰有著名的民谣,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一次考试没考好,我们应该总结原因,跳出这次失败的漩涡。而不是一蹶不振,在这个漩涡中越陷越深。
无论成败,“这都已经成为过去”。
参考书目和资料
《学习之道》,维茨金。
剽悍晨读文章,从普通人到大师的三大学习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