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带给后代的几大变化,你还说无害?
今天又考了场试。发现对这一届学生出题考试,有点浪费资源。
考前我总是竭尽全力去准备,在内容选定上修修剪剪;考后大费周章去批阅,但最后总能让自己的心情跌入谷底。
满目的二、三十分,让我不由得想唱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承认民办学校的大肆招生,稀释了生源的质量。
但另一个现象同样不容忽视,那便是:手机在国内的泛滥使用。
因为即使是掐到尖的民办中学,也会发现他们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
仅仅通过数学学科的分析,我认为手机带给孩子们了四宗罪。
第一宗罪,玩手机使孩子们逐渐变得懒惰。
手机作业、手机购物、手机视频、手机语音等等,虽叫“手”机,用手的时候却非常少。
经常接触手机的孩子,行为上懒惰,动手能力也减弱许多。
原本该记的笔记、该写的过程、该运算的题,他们习惯性地一遇到问题,就去查手机。长期的不写不动笔,总在心理暗示:反正我会了!
真的能看一看就会吗?咱们都是天才吗?谁给你这么强大的自信呢?学而不时习,都等于没学,更何况你学时都不习呢!
孩子,你手机玩多了吧?
学习可不是玩手机。知识它不会自己飞进我们脑子里,也不会在你尚没掌握的内容之上,垒加新知时还能让你轻松自如。
知识,不能使用人类本能。我们人类的本能,就是饿了吃,渴了喝。知识要靠我们主动去获取,想通过看一看就学会,那是千古奇谈!
第二宗罪,玩手机使孩子们逐渐变得不会思考。
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得孩子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
同时,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产品会造成智力发育迟缓。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
因为无论是视频,还是音频,都仅仅使用到了我们人类的眼睛和耳朵。越是轻松愉悦的音视频,越不容易触碰到人的辨识神经。
长时间玩手机亦如此。
五官习惯了接收信号,但没能传递给脑神经去分析消化,甚至于都无需辨识,怎么能开发到心智?
久而久之,大脑成了摆设。
运用到学习方面,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没说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讲到的题知道为什么了,变个数就又不会了;今天记住怎么做了。明天又忘记怎么做了;这个类型那个类型都会了,糁合在一起又不会了……
究其根本原因:从小没学会动脑。
第三宗罪,经常玩手机使得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
高频的屏闪,虽然我们视觉上觉察不到,但其实这种屏闪对人的注意力影响巨大。
多看电脑多玩手机就势必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人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
乔布斯作为苹果教主,家里的孩子其实都没用过IPAD。为什么?他早已预测到了电子产品对人类的危害。
我们算一笔账。
看似人人都坐在教室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或许只认真听了十分钟,其余时间都在神游。
一个初中生平均每天当上八节课来算,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听了近300分钟的内容,不集中的孩子只有80分钟。也就是说,别人上一天的课,相当于他上四天的课。
三年下来,那可是天壤之差别啊!
第四宗罪,长期玩电子产品,使得孩子们对学习没了兴趣。
对学习产生兴趣的一大心,叫好奇心。好奇心促使孩子的学习能力比一般成人强很多。而过多玩电子产品的孩子,会对周围环境情绪冷漠且不敏感。既然不关心了,自然也就不会好奇。不好奇了,何谈求知欲?
同时,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会有沟通障碍。人常说:爱发脾气的人都是没能力的人。
孩子一旦在与人沟通上不大顺畅,他会产生很大的强逆情绪。这种情绪会给孩子心里种下“毒草”,在求证个人存在价值问题上易失于偏颇。或者过度自卑,原本会做的题也认为自己做不对;或者过度自负,会不会都觉得自己很完美。
还有,孩子一旦成绩不好,家长老师又不重视,容易丧失成就感。他们会想:反正我不行!但学习中丢失的成就感,在游戏中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能不玩得愈陷愈深吗?
以上四宗罪,仅仅为电子产品对青少年诸多危害中的冰山一角。
希望那些不会看孩子没耐心哄孩子的父母们,别为了自己的片刻清静而送手机给孩子玩儿。
或许我们换来了几年的“清静”生活,却给了孩子一世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