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第1节 人什么时候最幸福?

2019-09-19  本文已影响0人  星空_8d78

早在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事实上,人们不仅仅追求幸福,健康、美貌、金钱和权力等也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两千多年过去了,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科技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到古代宫廷里都不曾有过的奢侈品,发达的医学使我们活得比古人更长久、更健康。

但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觉得生命是一种浪费,漫长的人生中不仅难求幸福,更是时时处于焦虑和倦怠之中。

难道人类注定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都心怀不甘吗?或者说,人类注定要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糟蹋殆尽吗?是什么妨碍了人们追求幸福呢?

本书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被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赛里格曼誉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

凭借二十多年对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研究经验,米哈里相继提出了心流、最优体验等理论,对人们一直追求的幸福提出了开创性的看法。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做某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时,常常体会不到时间的流逝,往往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在这样入迷的状态下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这种入迷的状态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而这种状态,作者称之为“心流”。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给人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无论是精英人士,还是目不识丁的老太太,装配线上的工人,或者街头的青少年,他们对这种体验的描述大致都相同,诸如“好像漂浮起来”“一股洪流带着我”等。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总有某些时候,觉得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主宰自己的命运,感觉到无比的欣喜,这就是所谓的“最优体验”。

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

其实不然,虽然在这些时刻我们能体会到快乐,但最快乐的时刻通常是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和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虽然这样的感觉与体验在当时并不愉悦,但这样的体验最终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让我们对生命的参与感更强,而这也正是我们离幸福最近的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体验不仅在顺境时会发生,甚至在集中营的幸存者或刚从危机中逃生的人身上也有可能发生。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始终未变。幸福到底是什么?很多人都被这样问过,也可能这样问过别人,但好像这样问的时候,谁也说不出幸福到底是什么。

哲学家密尔说:“自问是否幸福,幸福的感觉就荡然无存了。”

作者也在书中指出,幸福并非瞬间发生的,它与运气和概率无关,钱买不到,也不能仗势巧取豪夺。它不受任何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

幸福不是存心去找就能找得到的,一个人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

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获得幸福呢?

人类不满的根源在于无止境的欲望。

最初,人类的追求不过是温饱,譬如生活在非洲的贫民窟、干旱地带的人们,除了温饱别无所求。但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之后,充足的食物和舒适的居所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新需求、新欲望就会接二连三地出现。

财富与权力使人们的期望迅速升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也越来越模糊。

“生活越改善而人们越不满足”的矛盾表明,提高生活品质是一件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役。一个目标实现之后,又有新的目标出现。

并不是说设立新目标不好,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过于看中目标本身,而忽略了奋斗的过程与当下的愉悦,因此才感觉不到知足与快乐。

更可怕的是,人们相信进步是必然的,生活理应轻松愉快,这时就很容易丧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在完成新的目标时,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结果和标准,人们就很容易陷入焦虑与冷漠之中,幸福感更是无处可寻。

遭遇挫折之后,有人把寻求幸福的理想寄托在宗教上,有人则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围城里,甚至还有人沉溺于酒精与药物。但很遗憾的是,虽然我们极力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却依然深陷痛苦之中。

相比古人,我们的物质力量增强了几千倍、几万倍,但在改善体验和寻求幸福的本质上却依然原地踏步,没有丝毫的长进,似乎幸福就是一个无法直接追求又令人捉摸不定的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令人捉摸不定的目标呢?作者用25年时间的研究告诉我们,要从控制意识开始。

意识并无神秘之处,它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都属于生理作用。凭借意识,我们可以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做出适当的反应,还可以创造出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白日梦、说谎等。

科学家估计,我们的大脑一秒钟最多可以处理126比特的信息,1分钟是7560比特,1小时大约是50万比特,每个人的寿命以70年计,每天清醒16个小时,那么每个人一生中可以处理1850亿比特的信息。

乍一看似乎很多,但是大部分人每天都会把1/3的时间浪费掉,有人用来娱乐消遣,有人则会陷入“精神熵”。

所谓“精神熵”,通俗来说,就是一旦缺乏足够的管理或者维护,人的精神状态会自动自发地趋于混乱、涣散、无序。

这种状况若是持续过久,就会对自我造成严重的损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

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那些有意义的事情进入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内涵和品质。

我们获取心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抗精神熵的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