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想法

感恩经典中箴言的指引

2021-10-31  本文已影响0人  云岗行者

紫色喇叭花,十分养眼,欣赏的同时,不由得想起来《论语》里面有一个段落说,孔子讨厌紫色。按照教科书解释,孔子之所以讨厌紫色,源自他老人家的社会价值标准,认为紫色抢了朱(红)色的风头,大概那个时候,朱色是正统标识和象征,被非正统的紫色挑战过。

关于五行的学说里,土是黄色,火是红色,金是白色,水是黑色,木是绿色。夏、商和周下来,依次有官方主宰的颜色。后来的秦是黑色,而西汉以降,选择了黄色(土)之后,后面的正统朝代就基本没有另选颜色的了,直至清朝,皇室的标准用色是黄色,再具体一点儿,是明黄色——那种太阳一般灿烂的、亮亮的黄色。

颜色的是与非,并不是孔夫子在公元前五百年一个人在较真,前有无古人——此点尙不能确凿,但后面有否来者——则是肯定的。在中国历史的两千年中,对于颜色的价值理念和态度,有人是在一丝不苟地延续着孔子的姿态,甚至是变本加厉。

有一件不大起眼的史事之由,一直以来搞不太明白:少年的宣统皇帝溥仪于废黜居宫期间,与弟弟溥杰在皇宫里做游戏,看见弟弟的外衣袖子里露出来明黄色的绸缎内衣,遂大怒,令其更换。皇帝的亲兄弟也是皇家成员,这个事儿的道理在哪里呢?您又是一个退位下野的废帝,还这么大规矩和脾气?恐怕不仅是有一些个人之性格的说道,本质上还是归于正统的等级意识使然。

读到对于孔子的“恶紫”章节时,有些不太理解。今天的人,处处可见美丽的紫色。若换个情境观之,大自然赋予紫色的因素,并不逊色于其他任何颜色。君不见,“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天上的彩虹桥,紫色也有其堂堂正正的地位。

在传统中国文化里,道家是三大来源和组成之一,鲁迅先生甚至将之排在第一名,而道家文化用紫色来形容吉祥之意,比如有个“紫气东来”的说法。由遥远的东方刮来的风,本应是青龙之色,为啥又说成紫色了呢?以愚之见,紫色可能会有一些超越人间的神秘感吧。

显而易见,儒家与道家的文化典籍里一些细节论述不同,缘于两家对宇宙人生的答案有根本不同的解读所致。若溯本求源,答案一定是深奥的、难以企及的,所以,我得找机会再一次认真地向北师大哲学院中国哲学导师强昱先生和章伟文教授讨教。

孔子说的原话是:“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17—18》)。以现在语言解读其意为:圣人除了讨厌紫色代替红色,还反对郑乐扰乱雅乐、伶俐的口舌搅和视听的现象。

孔子批评的那种现象,两千多年后的当下,也没有断绝。比如,近些年来,国内书法界的一些人,打着改革书画文化传统的旗号,用丑书法、身体书法等等名目来哗众取宠,与“郑声乱雅乐”人与事很相像,该不该憎恶和唾弃这种做法和风气?

只源于有紫罗兰一类的美丽存在,就一定对于孔子的“恶紫”加以否定批驳,对眼见为实而言之凿凿,却不是对于孔子的所处时代、外界环境和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发展过程加以系统的思考和论证,并非一个学习者应有的立足点和修学观。

在正常认知水平线上的人,肯定不会同意对于经典——“句句是真理”的极端评价的,但也不一定没有丝毫变通,或许用心认真地学习经典经年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碰到跟自己心灵契合的一句、两句话。比如,跟着弘毅乐学书院学习经典,已经一年半多的时间;跟着领读老师王丽霞女士和其他点评老师,进行了四百二十多篇的精读和讨论,看到了孔子有一些话(并非全部),过了两千五百多年,但依然跟我们很贴近,堪称箴言,若说是“一句顶一万句”,也并不为过。

经典的这种超历史、超现实的指导意义,当然不会仅仅局限于儒家的《论语》了。放眼望去,人类的先知们的伟大智慧,隐藏在老子、佛陀等圣贤之流传千古的经典里,只要读者以心去品读,就一定会遇到与己正相关的、令人眼前大亮的智理名言的。

这部儒家第一书里,不止一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12”和“卫灵公—23”)的说法,尤其是孔子自己解说这句话时,说得更为通透。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教诲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每读到这八个字加上一个“恕”字,都有一个些情不自禁地感动。

曾经多年前,有幸做面对面地跟温金玉老师讨教过一个问题——佛教徒的信仰问题。温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导师、中哲大学者,曾在北师大哲学院博士课程班作过客座教授,讲授佛教哲学。温老师介绍说,虔诚的佛教信徒,每日里祷告数万遍、十数万遍“阿弥陀佛”,并能持之以恒多年,甚至是一生。这个细节,给我较大震撼和良多启迪。当下普通人的生活,可以借鉴佛教徒的修行模样,当生活中遇到人与事的纠结时,不妨先黙念几遍、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让自己的心平静、清净一些,再去着手进行具体实操。退一步看,即使结局并非完满,没有解决掉客观的麻烦,可至少个人的心中浊气也不会集结太重;只源于结缘于一个“恕”字,让推己及人之念头植入心田,还是有望减轻个体的压力和挫败感的。

西方社会有一门学科叫作哲学咨询,我在北师大的学习进修内容里,也有幸在沈湘平教授、程光泉老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的两位主持人)的指导和关照下,听过中外专家的讲座,涉猎过其领域的观点,也认真思考过其中一些原理,感觉跟佛教徒的天天诵经、养心和修行,亦有不少相似之处。

无独有偶,另一部诞生了两千多年的西方宗教经典里,也有几乎与儒家恕道一模一样的理念表述,其曰:“你想让别人怎么待你,你就怎么去待别人吧”!

古今中外的地球人相信并践行了这个理念达两千多年,一定是有缘由的,此一言堪为正大宽敞的道路,让很多人的人生走得平稳,走得远;此一言也象两千多年前的华夏九鼎,是“仁者爱人”的印证和丰碑!

补注:插图中合影一:右起至左,北师大哲学院博士导师强昱、哲学家许抗生先生的夫人、本文作者和章伟文教授。

合影二:右起至左,弘毅乐学书院点评老师张献文、湖北黄梅老祖庙住持崇延法师、本文作者和刘明伟老师。

师大铁陀写于辛丑九月二十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