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专业课《教育孩子学习模型图》深度解析及落地指导

2020-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1efcbaadc143

第1节:你早该解决的学习问题


一、前提:首先要抛掉“谁错了”这个观念,因为我们一旦说孩子错了,就会认为自己对;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就会说孩子对。我们要抛开非对即错的两级思维,这是步入智慧之门的第一步。

其次是当前现状,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长半暴露的问题就多,暴露出来最大的问题是家长耐心不足,不够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情感模式,孩子出现问题不是现在才出现,其实早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这段时间相处多了,问题暴露的更彻底而已。


二、家长和孩子面对学习的心态:

1.家长是着急生气;
2.孩子是烦躁不安,甚至抵触;


探寻背后的原因表面上家长着急生气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其实更重要的因素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他的学习状态;
而孩子表面上看就是不愿意做这件事情,没有精气神,感觉很无聊,但实际上孩子他不知道他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中训营结束老师引导孩子回家问父母:我为什么要学习?其实家长对这个问题也不明确,大家说的都没错,“你不学习你想干啥?你不学习你能干啥?……”但你就是没有办法说服孩子,全力以赴的去学习,这对孩子而言就是无效的理由。这不是因为我们的个人修养不够,而是我们不足够了解学习本身的规律以及学习者本身的状态,我们该怎样去引导和激发一个学习者去主动学习。


三、通过解读教育孩子学习模型图,明确孩子为什么要学习。


教育孩子学习模型图1 图中间有两个人,一大一小两个人代表父母和孩子,心与心之间连接的管道叫做“精神营养管道”,一来一回两个箭头代表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模式。
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地基,想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正亲子关系。如果家长和孩子亲子关系不是足够好,那么学习就会变成孩子去对抗家长成本最低却最有效的方式。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

答案:目的是培养有学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总原则引导孩子主动求知。关键词就是“主动”!“主动”!

主动求知是引导而来,不是强迫、数落和批评而来。“主动”是脑力劳动的基础,是相对体力劳动来说的,主动性一旦丧失,脑力劳动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很多孩子现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也能把学习搞上去,也能考入理想的大学,但是从他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开始,他的人生就失去了方向,因为他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也就失去了终身学习的品质,人如果不能终身学习的话,是没有办法成长的。


四、如何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1.学习意愿:解决学还是不学的问题
2.自信心:解决能不能学好的问题
3.学习兴趣:痛苦还是成快乐?解决爱不爱学习的问题
前3项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经常忽略的问题。
4.学习能力:我有没有学习能力
这取决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大脑训练是否充分
5.吸收知识:这是家长下功夫最多的地方
6.训练技能:把考试和应用变成我的本领开发潜能


这堂课主要讲述学习意愿:
1.好奇心:(第一动力)是人的原始的求知本能,与生俱来。0~6岁的孩子好奇心最强烈,家长要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好奇心就保住了;当我们没有那份耐心的时候,无意当中我们就把孩子的好奇心给抹杀掉了。0~6岁的孩子特别喜欢探索,家长每一次在失去耐心强烈限制他的时候,限制的不仅仅是行为,好奇心也被限制住了。


好奇心怎么被激活?

(1)把孩子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学习等同于生活,孩子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好奇心,人类90%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积累
(2)记住了故事就记住了知识,把知识和故事联系在一起,想学习知识就先了解知识点背后的故事,在故事当中容易激活和产生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愿意主动学习的第一动力。


2.获得认可:(第二动力)我干完之后干的不错,别人给我点个赞,我很爽,别管孩子学成啥样,只要学了你就给他点个赞,这就叫获得认可。孩子一旦获得认可他会觉得他还行,会继续做下去,这个过程挑战的是家长思维方式的转变,学的好坏不做评价,学的过程多认可,形成努力与回报的闭环。一个孩子习惯性地获得认可,就会习惯性地认可他自己,我爸妈都认为我行我确实能行。当孩子认为他行的时候,这种感觉是望而不胜的,就找到了胜任感,胜任感就是一个孩子习惯性的认为自己能行,并且通过验证确实证明自己能行,然后就开启了我下次再干什么我还是能行的这种欲望的感觉。一个孩子在学习上能找到胜任感,他什么都能学会;与其相反是挫败感,挫败感是习得性的,(习得性是指观念和行为反复不断的验证)习惯性的认为自己不行的那种感觉就叫做挫败感。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找到的是挫败感,他已经被学习打败了,我们帮助孩子建立胜任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认可他,不是认可他的成绩,而是认可他努力的过程。


3.自我价值增加,自我价值增加的过程会给人重新尝试的想法,学习意愿会被激活。


4.实现理想,(这是第三动力),这个动力更长远,但强度弱,实际上坚持的时间长,想让一个孩子全力以赴的发奋学习,两个条件要同时满足,就可以找到学习的动力:a.爸爸妈妈爱我孩子,我需要的爱爸爸妈妈能给我;b.梦想的牵引。两者缺一不可,不能互相代替。


其次孩子梦想变来变去都是正常的,不能觉得孩子的梦想老变,就觉得他不靠谱,然后不支持他。一个优秀的家长,他的做法是孩子每次提出新的梦想,家长都把他当成是真的,哪怕他为这个梦想努力了一点点,那个结果不重要,过程太关键了。


举例:小女孩儿想养马
家长支持梦想,建立规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去赚钱,一方面咨询养马的经验,最后她变成了养马高手,用自己攒够的前买了一辆特别喜欢的自行车 。体验成长的过程很重要!!!


五.恩感:先教会孩子感恩父母,因为感恩父母是最好操作的一种方式,然后借由孩子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爱而感动自己,最终借由这种感恩形式,泛化成感恩生命中的所有人。感谢自己,感谢这个世界!一个每天都在感恩的人一定获得的最多!这个世界,你想获得什么就去感恩什么,如果孩子心怀感恩就会激活出他想要更好的欲望,从不干到干、从被动干到主动干。


五.高压线:就是一碰就死,一碰孩子不可能主动学习。
1.强迫——家长强迫孩子学习、强迫孩子起床或者做作业……强迫孩子干这干那,就产生了被强迫者的被动心理,被动和主动是反义词,一旦被动孩子不可能主动学习,一旦强迫孩子不可能学好,所以强迫是高压线,家长习惯性强迫孩子短期内看有用,特别是小学阶段强迫一下就学了,我们就误认为强迫孩子学习的方式管用,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特别孩子到了初中阶段,中学生你越强迫他越和你对抗,越反感,越被动,最后就越不想学习;
2.批评——批评是家长在孩子不愿意学习的事情上做的最多的动作。在孩子不愿意想干的这件事情上你经常批评他,让孩子找到越来越不想干的感觉,这样会适得其反。批评和获得认可是对着来的,一旦获得认可获得的感觉没有了,第二动力就会消失,这和自我价值增加也是相反的,批评孩子他的自我价值是下降的,然后胜任感就没有了,就变成了挫败感。
董博士讲课的时候经常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你越批越废。”


六.陷阱:是指表面上没问题,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简述第3条——功利主义学习的动机。现在孩子的学习动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90后,00后和10后的孩子他们有明显的变化,他们在做一件事情的动力不再来自于外在,不再来自于物质利诱,而是更多的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我的心情好不好?心情好不给钱我也干,心情不好给钱都不干,所以我们每一代人追求一件事的动力已经完全改变,80后,90后00后做事动力都不一样,这样给我们教育孩子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陷阱的意思是指过去这样做行,现在真的不行。所以现在教育孩子比以往难度都在增加,但越难就更接近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它的对象是人,如何引导和影响这个人,他愿意主动做什么,最终成为最好的他自己。

专业课赵亮老师寄语

六.五节专业科寄语


1.问题通常不会自己消失,拖得越久困扰就越大。
2.解决问题的动力应该来源于问题本,而不是情绪。用情绪解决问题只会让人选择逃避。
3.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源自于你对规律的掌握,从而平复了情绪,恢复了理智,进而产生了有效思考和合理的行为。


最后:家长一定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去尊重,对生命敬畏,你真做到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意愿。

博瑞智教育祝您教子成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