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谈写作

从小我们就学习阅读与写作,究竟有什么用?

2017-07-21  本文已影响45人  王墨白的万物之屋

写作文,是很多小孩子头疼的事情。因为不像是写别的作业,给了题目,只需解答即可,作文,它需要自己创造出来。所以需要先读书,再写作,就像学英语一样,先听再说,作文会更难一些,因为它无论怎么命题,都需要你自己把文字和语句串联起来,读书只需要认字就可以,可能读得不够深刻,但是好在不需要过多的主动思考,给了可以阅读的内容,不行的话还可以回到文中去找,写作文,就没有这样的参照物了。

说实话,小时候大概没有人真心爱写作文的。绞尽脑汁想不出来怎么写,把一件三言两语说完的事情要长篇大论地叙述出来,要语句通顺,还不能啰嗦出一筐废话,确实有点强人所难。写个值日打扫的,在小孩心里,就是举着扫把认真扫一天,没被值周老师抓到碎纸扣分就行,课间操不出去玩,完成任务即可,这样没有波澜不惊的情节,怎么会在孩子心里认为它是值得一写的呢?

通常,有很多感觉会被人忽略掉。比如刷牙时刻窗外望去的一眼,天蓝云白,一刹那也许会有憧憬和想法,水龙头一开,这些意识瞬间就会随着流水冲走,无影无踪了。要是能把这种感觉追究起来,放大了,在写作文的时候就有路可循了。所谓“思路”,看似在说思考的线路,更应该是我们行动的线路,细微到搬桌子一刻的认真,擦窗台不放过一个死角,黑板一遍又一遍地抹住粉笔灰,擦地水弄多了差点没摔一跤的走廊……还有打扫卫生时那些迷糊的想法:不想擦地,擦地好累,怎么能保持好一天的卫生,怎么能快点干……都可以在描述动作的时候把大家的对话和心理带进去,写一件事,不单纯是说我干了什么活,这只是老师分配任务的重点,我们去干的不同的事情,甚至同一件事,也不完全一样的心态和感觉,因为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在带动着人的心情。

这样一想,那些看似无感平常的事情,深究都有我们隐藏的想法。有的是互相交流的,有的是不屑于表达的,还有的是心里明白怎么回事却不道明真相的,把这些和我们的动作牵扯起来,这就是文章了。

为了能让事实更加具象地表达出来,就得看看那些写得透彻的文章是如何表述的。行为有变化,心理有变化,能让人跟着写这篇文字的人,共同来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情绪,感觉极其强烈的时刻,那就是共鸣。好比说小孩子总是准备着两本日记,一本是交给老师的,内容大方明了,态度积极向上,时间久了,他们也会明白那样的语句怎么表述,反正就是要顺当不崎岖,平衡还不显得“坏”。但是由衷想倾吐的话语,思路也是拐来拐去的,就像和老师表明一件事情的真相一样,不是平衡如直线的。

长大了之后,不免会觉得别人不懂我在说什么,或者不知道别人想要说什么,阅读读人家的心思,写作表达我的心思,这是更加文明的沟通与理解。除了应付我们考试那几十分的作文之外,更多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头脑,就是要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心情整理好,用文字捋顺,让我把头脑里面的版块也分得清清楚楚。当心里杂乱的时候,通常建议人做一些相对静止的事情,不一定非得喝茶赏花,观鸟鱼虫,读和写,更是让人学着倾倒某些过度无用的思维,从阅读中汲取,从写作里面反思,什么是有所需,什么是过眼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