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做有温度的教育

2019-01-09  本文已影响3人  系世

一百多年前,千万学子经过汗牛充栋的洗礼,笔墨书香的浸渍,传承了中华文化;一百多年后,学生打开手机,轻动手指,只为了自己一时的欢愉;一百多年前,洒扫应对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一百多年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学生的常态;一百多年前,“家训”是家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百多年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的信条;一百多年前“立人”是教育的根本,一百多年后“成绩”是教育的先锋。我不能说以上是全部,至少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如此的冰冷,如此的功利。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多么希望鲁迅再世,高呼“救救孩子”!我更想说的是做有温度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教育的温度是一个圆。

一粒种子想要长成参天大树,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合力的过程。因为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浇水,还需要适宜的条件(春天)发芽;需要阳光的关怀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一定的土壤环境,以便根从土中吸收水,矿物质,还有N元素,还有微量元素等;再加上恰当的浇水,以便分裂的细胞吸水。不经如此,只能夭折的夭折,歪斜的歪斜,空心的空心。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恰如种子长成大树一般。常听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又听说“三加二等于零”。当孩子眼里看到的多是“以义谋利”时,当家庭的主要论题是成绩时,教育的温度也就降为冰点。即便学校的教育再科学合理,教育的合力未能形成,教育的圆出现了缺口,“千里之堤”也会坍塌。

突然听说班里的一个男生踹了老师的门,掀翻了办公室的洗手池,差那么一点就要踹到老师了,要不是家长拉着,要不是旁边的学生拉着,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踹到老师了;听说家长的到来是因为学生的学习问题;听说孩子在家只要是学习,一切都可以商量或者让路;听说孩子虽然过了青春期,可是谈学习就逆反;听说同事们都义愤填膺,因为学生竟敢打老师,必须以儆效尤。可是,那一晚,我很伤心,为了那个老师,为了那个家庭,更为了那个学生。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那个孩子会做出如此出格的事。“亲其师信其道”,不亲其师大可以走开,何必要短兵相接呢?一个老师如此孜孜不倦却换来的是学生的拳脚。可是静思之,觉得孩子的错误真的应该孩子一人买单吗?假如家长不为了学习骄纵孩子,假如孩子还有一些兴趣爱好来缓解学习的压力,假如……这又何尝不是教育冰冷的浩劫。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还是老师,在那一刻,他们之间似乎只有利益的冲突,而忘记了生命的美好。教育有可为之,必有不可为之,教育不是机器模子。当非要将不可为变成可为的时候,悲剧就会上演。

二、教育的温度在于教师的良知。

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教师是伟大的”,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教师是伟大的,可是我更认为不是所有的教师是伟大的。“良知之在于心”,而良知最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心。一个把教书等同于其他职业的教师,一个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教师,一个功利心十足的教师从来都不是伟大的。真正的教育一定是“灵魂的工程师”。因为有温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考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更多的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以人育人”。所以伟大的教师虽然也把教书当成养家糊口的来源,但他绝不会计算自己的学生竞赛得了一等奖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实惠;伟大的教师虽然也天天把自己当成老师看待,但她绝对不会把学生当成“学生”,他会把学生当成和他一样的生命个体去珍爱,其教育指向的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鲜活的生命体,意味着个体与个体之间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有不善未尝不知,良知也;知之未尝复行,致良知也”。教育只有抛开功利,努力做到“致良知”,一切就会水到渠成。教育不是为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温度的教育应该是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

二、教育的温度需在学生的心髓入微处用力。

一百多年前,明月寄相思,李清照的一句“雁过时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让无数痴男怨女泪眼婆娑;一百年后,学生似乎更愿意在虚拟的空间里戴着面具,扮演着另一个自我。生活的本真被信息过剩而冲刷殆尽,心灵无处安放。毕淑敏说“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于是我用我的温度燃烧学生的冰冷,对抗机器的坚硬。我努力的让我的学生有那么一点点文学素养,努力的让我的学生高雅一点点,努力的让我的学生努力的向往阳春白雪,努力的让我的学生的中学生活五彩斑斓。于是,我给我的学生讲鲁迅的“彷徨、呐喊”;讲李白的“苦梦与飘然”;讲《论语》中的君子的“礼仪、利义”;讲《重返狼群》中生命的救赎;讲《最强大脑》中最强大脑的淬炼;讲《重构生命的意义》中生命原来可以重构;讲《自控力》中的冥想;讲身边的人生百态。于是我让我的学生在春天的时候观察日日走过的小道旁的不知名的小灌木的叶子又多了几片;我让学生在秋天的时候站在校园的大树下感受秋风的洗礼;我让学生在24个节气的日子里和家人朋友过一个中国的节气;我让学生为我讲砥砺奋斗的五年;我让学生在节日里互相问候抢红包﹍﹍这不仅仅因为我是语文老师,更因为我深知,学生无论是放浪形骸也好,还是木讷寡言也罢,是品学兼优还是谈学习即色变,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心髓深处都有自己的领地。所以,不以偏概全,不一概而论,不做加工模型的机器,做真正的有温度的教育“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三、教育的温度更多的是为了温暖学生的未来

湖南某学校高三70名学生共获得267封世界一流名校录取通知书,包括239封美国综合排名前100院校,21封澳大利亚八大名校和7封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加拿大一流名校的offer;南京某学校高三学生不到470人,已有295人被美、英、法、澳、日等名牌大学录取,目前仅剩21人需参加今年高考…… 教育的神话让无数家长心之所望。可是,也就仅仅70名学生,剩下几十万的考生情何以堪。因此,我们的教育关注的更多的是一般,而不是个例。常常听到同行抱怨三流的学校还能怎样。毋庸置疑,衡量的标准似乎只有成绩,可是世界上毕竟绝大多是“凡夫”。 教育的温度,关乎的不仅仅是学生一个人的未来,也关乎到一个家庭的未来,甚至几代家庭的未来,因为思想是可以传递的。我们的责任更多的是让那些即将成为“凡夫”的孩子不要再成为“俗子”。将来,他们可以贫穷,他们可以从事普通的职业,他们可以一生为了养家糊口而辛劳,但至少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至少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幸福而不自卑,至少他们可以在穿梭于市井之余还在心里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至少他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再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这就是教育的温度,教育不仅仅为了眼前的苟且,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传习录》中说“吾儒养心,未曾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而我也想说“吾儒教学,未曾离却温度,唯有顺其天则生灵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唯有如此,方无愧于“育人”二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