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百零六|燃灯者【1】
这是一本令自己心潮澎湃,但内心无比复杂的书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阅读这样的书籍,其实到头来最多的还是以某种哀叹或者说某种忧思,或者说某种脆弱无力感,结束自己阅读这本书的心路历程。
但我又不得不说这一类的书籍,是我内心当中最为喜爱的书籍类型之一,每一次遇到这样的书籍,我内心当中都有一种遏制不住的渴望和冲动,要去阅读它,虽然每一次阅读的结果都是如前面所说,但是这种感觉他是非常真实和不可抗拒的。
其实细想起来,这或许跟自己高中时候阅读的那些作品很有关系,在那个所谓三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个人阅读了大量民国学人的书籍,在读这些书籍的过程当中,你更多心向往之的不单单是他们的学术思想,而是他们那种道德品格以及精神操守。
可以说他们就是自己成长道路过程当中的燃灯者,而在我那个时候,现实生活当中,我个人觉得也有一位燃灯者,那就是我的历史老师,他那个时候,给我们在课间闲余之时,所推介的那些优秀的学者,那些优质的思想文章,实际上对我个人的思想启蒙也极为深远,直到今天我所熟悉的很多学者以及他们的文章,以及他们的著作,都是在那个时候所铺垫的。
对我而言,燃灯者这样的人物,实在是意义重大,因为个人在那段时期恰恰是一种非常迷茫堕落浑噩的时候,如果没有这种现实生活当中那种燃灯者的角色,以及个人在阅读过程当中那些燃灯者的角色,可能现在就活得比较的浑浑噩噩,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也不清楚自己能够做点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去追求什么,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自己能够自主找见某种定力和价值追求,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去读这样一本书籍,自己的个体经验和作者的整个人生经历是很有共鸣的。
那么关于这本书的导读,个人就从这个启蒙的角度出发,也就是把作者在这本书当中提到的三个人物,对于他的启蒙具体指的那些东西给提炼梳理出来,至于他们很详细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那些优美的文学笔法,个人就无法在导读当中展现了,只能说,感兴趣的读者自行去阅读。
其次,这本书里面实际上涉及到很多跟现实环境格格不入的某些观点,那么对于这些观点呢,一方面我可能会隐晦的去讨论和涉及,另外一方面呢,我会避而不谈,因为这个很容易被封,所以你想去读到这本书当中原汁原味的观点,还是得自己去买这本书去自行阅读。
那么具体展开这本书当中,作者提到的这三个人物对他的启蒙之前,那么个人觉得在这本书当中写序的那几个作者的朋友,也很有意思,所以我就提三点,与大家简单交流一下。
第一点,就是这个张志扬先生作序当中开篇就提到的,对这本书当中作者所写的这三个人物的一种归类,他把作者提到的第一个对其启蒙的人周辅成先生归类为把人类知识奠基为人道的楷模,把作者提到的第2个对其启蒙的人钱宾燕先生归类为把正直救赎奠基为人道的楷模,把作者提到的第3个对其启蒙的人,唐克先生归类为在理性规范当中追求感性权利的人性欲求者。
那么在这个里面,有一个重点就是人道,这个人道,实际上就是人道主义,那所谓人道主义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泛指一切,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权利,以及尊重与关怀人的基本宣传状况,人的幸福等等的一系列的思潮。那么在个人看来,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这三个对他具有启蒙意义的三个人物,他们的精神底色都具有人道主义。
那么第2点,就是这个作序里面提到的那几个人物,像周国平,陈嘉映,徐友渔,梁治平等等,这几个人物当中,可能很多人对周国平和陈嘉映两位先生比较熟悉,因为这个周国平先生的书实在是太畅销了,而这个陈嘉映先生相信上了一趟十三邀,估计这个他的书籍,也被更多的公众所熟知。
那至于这个徐友渔和梁治平两位先生,可能很多人就比较陌生了,那么我个人最初知道这个徐友渔先生,是因为当时在检索上个时期那个敏感年代相关著作的时候,发现其中就有一本儿他写的著作,但当时并没有去深入了解这个人,而且下意识会觉得一般写这种书的人,都可能是那个海外的人故意为之,但是透过他写的这篇事以及他是这本书作者交流学问,探讨学问的好友,那么个人可能就会找个时间去读一下那本书。
那么这个梁治平先生,我检索了一下他的资料,就发现原来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这个法学研究的大家,他研究的领域是这个法律与社会,法律与文化啊,等等这方面,那么他的著作这个《法辨》也是非常经典的一本著作,我们感兴趣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
第3个点,实际上是这个梁治平先生,在他那篇序里面对这个燃灯者的解释,那么据他这个考究,这个燃灯者这个词最开始是来自于佛教用语,指的就是说,那些可以透过只言片语就能使人觉悟的觉悟者,而且这个觉悟者可以是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士。
那么以上这三点是个人在读这本书的序言当中所觉察到的,所感兴趣的三点,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这个正式的文本世界当中,那么首先第1个人物呢,就是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提到的周辅成先生。
提起这位先生,最开始的时候,我会觉得比较陌生,只是透过作者的表述,知道他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哲学系教授,在伦理学方面很有建树。但是他在后面又提到了这个周辅成先生,原来是跟这个牟宗三先生一块共事过,一起办过报刊的,那这个时候,我就觉得他比较亲切了。
那是因为像牟宗三,这位先生,原来在高中的时候,就或多或少从一些民国学人的著作当中提到过他的名字,也简单了解过他的一些观点和人物事迹,甚至那个时候想把他的全集都买来,好好读一读。因此,当作者把这个周辅成先生置身在牟宗三先生这个关系网当中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个就比较的亲切了,那是因为这些都是能够找见关联的。
那么关于这位周辅成先生对这个作者赵跃胜先生的启蒙具体体现在哪呢?第一,就是作者在这个哲学研究进修班,第1次听周先生讲西方哲学那个时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周先生提到的这个古希腊米利都西学派以物质性的存在来探究这个世界的构成,以及这个米利都西学派三位代表性人物当中的阿拉克西曼德。周先生对这个阿拉克西曼德的评价最高,因为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用这个抽象的语言来讨论存在的单一性,以及这个万物的运动性和对立面的冲突。
第二,是周先生第2次讲课的时候,把这个西方哲学史上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放在一块来讨论,周先生认为赫拉克利特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一元论者。他把自然界的永恒变动,推广到世界的本质也是永恒变动,从而可以去推出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这种永恒变动的,而他们的表现形式就是对立统一,之所以要这么突出和强调这一块儿,跟当时的那个环境所要宣传的思想是密切相关。
第三,当时作者对康德的学说很感兴趣,本来是想向这个周先生请教这方面的问题,那么这个周先生就冒险给了他一本书,商务出版社出版的斯密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以帮助作者更好的去了解康德的思想,有意思的是,当时这个周先生给他这本书的时候,里面还夹杂着一个小纸片,上面写的一句话叫做供工人师傅批判参考。
为什么说是冒险?又为什么说这个要写这么一句看起来很奇怪的话,那么实际上你把当时的这两个人的这种情况放到当时的那个时代环境当中,就一点不为怪异了。在那个敏感年代,你给别人这样的书籍,难道不标明你的这种思想倾向的错误,难道不应该要批判,还有那一系列的行为吗?
但是即便如此,这样的学者还甘愿冒这样的风险,去传递这种思想的火光,更值得令人敬佩。其实作者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也延伸了自己对这些事情的观点,但我在这个方面就不方便表述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阅读原文。
第四,这位周先生邀请作者到他家当中去交流讨论学问,那么在这个交流过程当中,周先生就觉得要研究好希腊的哲学,那么就势必要对希腊的历史要有所认识,那么就推荐他去读这个希腊的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赛战争史》。
其次,在这种交流过程当中,作者也记录了,就是这个周先生认为那些一流的天才,是把哲学和文学能够打通一片的,像这个莎士比亚,席勒,歌德。周先生尤其推崇这个莎士比亚,他也曾经写过一部著作,就是《莎士比亚的人格》,在书中提到莎士比亚“具有一种高越的人格,他用他的人格,能感触到真的最深度。”
第五,还是在这个周先生的家里交流讨论学问的过程当中,他认为这个希腊哲学当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那么在这个周先生看来,苏格拉底的思想里面,提到了人要以哲学的方式去生活。那么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一方面要承认自己始终是无知的这样的一种态度,另外一方面就是苏格拉底与人交流的那种方式,精神助产术。再有就是周先生认为这个苏格拉底他是和普通人平等的做朋友,而不是说那种权势者的辨士,这也是周先生特别欣赏和推崇的一个点。
在这里,我插一段想补充说明的是,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前面所呈现出了这一切,可能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你如果是在那个敏感年代大背景之下去做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因为在那个时候所有人都遵循着是那一套绝对正确的价值理念,除此之外,全都是错误的价值理念,而在这个时候居然有人跟这个作者一样成为了那种所谓的异类,去交流古希腊的哲学,去交流苏格拉底,这是多么饭懂的一件事情。那么实际上这一点,我觉得也是贯穿在这个全书当中的精神底色。
第六,作者在周先生的家中看到的就是周先生编著的一套书籍《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哲学家、正直思想家关于人性论人道主义言论集》,那么这本书当中,实际上也蕴含了周先生思想当中的人性关怀以及人道主义的思想底蕴,其中具体有提到了这么几本书,皮科的《论人的尊严》,爱拉斯莫的《愚人颂》等等。其中这个《愚人颂》在周先生看来有三个主旨:立身人道、宣扬宽容、批判砖智。
第七,就是周先生当时撰写的仅此一份的手稿,也就是拉波哀西的《自愿nv亿论》,当时周先生把这份手稿给了这个作者去阅读,那么作者在回忆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在个这个部分大量引用的这篇文章当中的观点,但是这个,我在这个地方不能引用,因为一旦引用的话,这篇文章估计都看不了了。
如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阅读这篇文章或者说这本书,在这里我仅简单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要去捍卫我们个体所保有的思想尊严,人格尊严,以及我们的权利等,要时刻警醒和反思自己是不是处在那种被怎么怎么样的状态当中,而且也要把那份属于我们自己的权利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而不是让渡给那个什么。
第八,作者当时在哲学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周先生推荐作者去阅读伯纳特的《希腊哲学史》。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因为在周先生看来这本书从人格着眼,梳理精神气质与学术思想的关系,很高明。作者在读完这本书后,发现本书对苏格拉底的阐述独有所见。他强调苏氏提拔精神生活,集宽、智、勇于一身的求真精神。
第九,作者在考研的过程当中不知道该学哪个哲学题目,那么这个周先生就给他推荐就是去找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当中的某个题目,那么他当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就找见了法兰克福学派为研究题目。
第十,作者在向周先生讨教,就是马尔库塞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就是本我,自我,超我,这种方式来批判后现代社会文化的时候,周先生就提到了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它这个里面也用这个自然的,人文的,宗教的三级结构来分析问题,提到了这个白氏理论当中的核心概念是内在掌控,也提到了,他把这个人格分为高尚自我和卑下自我。
在讨论宗教问题的时候,弗洛伊德把这个宗教感称之为超我的投射,而这个白氏理论就认为我们有个所谓的原我,而这个原我被所谓的高尚自我所掌控的时候,就会产生宗教感。周先生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也提到了就是白壁德的理论,实际上对20世纪上半叶吴宓和《学衡》影响很深。
第十一,当作者在和周先生在讨论席勒书中一个重要概念,自由游戏的时候,周先生就问他这个概念出自何处,那么作者说是出自康德。那么周先生就在这个点上特地强调了,就是一个概念,既然有前因,就得把那个前因尽量给追索出来,这是做学问的的方法,也是一个原则。
第十二,当作者想要去了解朱熹的学术思想时,周先生推荐他去了解晚明的历史,具体可以读谢国桢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朱长祚的《玉镜新谭》,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第十三,作者跟周先生聊莎士比亚的时候,周先生告诉作者,莎翁的人格来源“第一他是平民,因此能对人的各方面的生活都体验过,都了解。第二,他是真实的平民,故不为世俗的矫揉造作的生活所欺所蔽。虽为女王嘉许,虽结识贵族甚多,但毫不受其影响,能够独自超越。第三,他是自得的平民,故虽受苦,但不绝望,不激愤,依然冷静”。周先生拈出“平民性”来标定莎翁的人格基础,因为周先生一贯以为平民性是普遍人性的基础。
第十四,85年左右的时候,周先生在和作者交流的时候,推荐他去读伦理学的一部著作《尼克马可伦理学》。在周先生看来研究哲学问题,一定要关注伦理学的问题,如果只读那个形而上学和正直学,不读伦理学,那将是一个很大的缺失。
第十五,周先生告诉作者,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克鲁泡特金的《自传》,因为他从克氏的自传中“看到一个洁白、无私、坦诚,而为人类牺牲的灵魂”。并且,克鲁泡特金的另外一本名著《法国大歌命》是先生观察法国大歌命的基本视角。即从普遍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歌命之不得不发生,它的伟大理想和歌命过程中的缺失与迷途。再有,就是在周先生看来,克鲁泡特金的精神是欧洲文明的根本,即“爱人,自由和牺牲”。
第十六,周先生的著作集《论人和人的解放》,在这个地方作者谈到了很多启发,在这里只简单其中提到启发中的一个,即人民伦理学。“谓伦理学就是研究人民平时过道德生活的生活,他们当然既能爱“好”,也能恨“恶”,而道德生活就是靠爱与恨两个经验的积累,构成他们的性格和人格。
而我们的民族精神,也要靠这些诚诚恳恳过生活,尽神圣义务的人去维持。人民伦理学是非常朴素但又非常扎实的东西,也是十分广大十分深远的东西。既不以甘言媚世,也不对权势者奉承。它只是如劳动者的手足,一步一脚印地耕耘”。
第十七,三十多年,走近先生身旁,受先生教诲,体会先生的伟大人格,渐渐明白,希腊先哲所区分的“静观的人生”与“活动的人生”在先生身上是浑然一体的。先生用超越的纯思贡献学术,又以入世的关注体察民生。平日慎言笃行,却不忘读书人“处士横议”的本份。邦有道,先生闻鸡起舞,邦无道,先生鹤衣散影。内心守死善道,终不忘循善取义。见先生手录佛陀临终语置于案前,“诸有为法,悉皆无常,精励行道,慎勿放逸”,知先生是勘破红尘后,仍素怀持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