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下南洋

2024-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黑雨赋能

把镜头转向19世纪中期的晚清,你就会发现鲜明的对比。

鸦片战争就是19世纪中期开打的。

在此之前,由于引进了像甘薯、花生等农作物,以及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华南地区的人口是迎来了一波大增长的。

但是,自打鸦片战争打完之后,清政府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首先,是外敌入侵,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接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秩序;

其次,是国内开始打仗了,从太平军与清军之间的对抗,一直到后来的军阀混战,原本和平安定的环境也没有了;

最后,是华南地区时不时还闹灾荒,大家饭都吃不上了。

所以,综合来讲,下南洋,去暹罗,就变成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情了。

下南洋当然有风险,但留在老家不见得就更安全。

事实上,那会儿华人下南洋的有很多,目的地也不止暹罗一个。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移民活动一旦开启,形成规模了,就会进入一种正向循环,并且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比如说,一个地区的人下南洋之后,先去的那批人站稳了脚跟,或者说发迹了,就会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同乡一块来。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咱前面说的达信,他当国王之后,直接就吸引了一大批同乡过去。

你也可以代入那些东南沿海民众的视角,假设你看到你的邻居,就因为家里有一个劳动力在南洋挣钱,并且时不时寄钱回来,由此保证了全家有得吃有得穿,比周边邻居过得好多了,你会不会也心动,会不会也心痒痒想过去呢?

反正过去了,也有同乡的人在那儿,能够相互照应。

再比如,为什么咱前面会提到汕头和海口这两个地方?

因为暹罗的华人群体里头,就这两个地方来的人最多。

这也是个循环。

先是这两个地方去的人多,后来有了轮船之后,这两个地方跟曼谷之间就有了固定的轮船航线。

这好理解,做轮船生意的也要挣钱,这两个地儿乘客多啊。

但是,一旦这形成产业,它就会带来另外两个结果:

第一,这两个区域的人要过去就比其他地方的人方便多了;

第二,那些做轮船生意的为了多挣钱,也会尽量招揽人,尽量让每一趟船坐满,所以他们会大肆宣传南洋有多好,甚至会连哄带骗,这就又多吸引了一些人过去。

如此带来的结果是,这两个地方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暹罗谋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南沿海有越来越多的华人选择登上了前往暹罗的船。

有人是为了养家,有人是为了发财,也有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跟着去了。

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他们心里大概也是没底的,大海好像没有尽头,乡愁好像也看不到尽头。

他们只能在临走的时候,再看一眼家乡的岸,对于其中的一部分人来说,从今往后,故乡便成了永远也回不去的远方。

刻在华人基因里的座右铭:爱拼才会赢!

去到暹罗之后,华人的生存状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为什么暹罗统治者要那么偏爱华人呢?

他们不是也有自己的民众吗?

而且,那些西方人不是更有技术优势吗?

至少在近代,西方人的技术总是更好的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