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第三十五条 - 草稿
怎样培养记忆力
周围有经验的老教师经常会说一个孩子记性好,学习大抵不差。所以,我也经常有意无意去观察每个孩子的记忆力。在以前的认知当中,我一直以为记忆力多半是天生的。后来慢慢发现,记忆力也会随着年龄或者刻意练习增强,于是又产生一个概念:记忆力是可塑的,记得以前有人咨询我如何提高记忆力,我会很肯定地告诉他:“大量的记忆是练习记忆力的好方法。”今天读了这一章,我意识到培养记忆力与培养注意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一样,需要符合儿童成长的认知特点。如果大量无意义的识记反而会占用儿童脑容量,让儿童行成“记忆肥大症”。本章将解读记忆力的正确培养。
所谓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今天记住的东西,明天可能就忘了,很显然这类学生在保持和重现知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养成及时理解,复习的习惯,长此以往就会成为潜在的学困生,毕竟在应试环境下,尤其是小学阶段,很多考试考察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关乎记忆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这句话隐含的内容很多:本章内容主要讲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关乎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所以,这句话里,所谓依靠自身努力和顽强的意志的知识记忆更多的指学生在学前大量地接触大自然,与人发生互动,发现生活现象,发生更多的无意识记,通过儿童的敏感性和观察力识记事物,孩子年龄越小,记忆更多依赖感受性的,直观性的形象记忆或者机械记忆,这样的记忆发生的越多,儿童埋藏的记忆通路越宽。
而在小学阶段,儿童进入精确学习阶段,儿童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书籍为理解概念提供足够丰富的智力背景,获取间接经验,大量的有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以理解抽象概念为主。因此,我们能发现,儿童的记忆需要大量的关于直接经验的无意识的背景性质的知识埋藏的浪漫识记,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儿童的抽象的概括的记忆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认知逻辑告诉我们,真正的认识和记忆一定会发生两次!第一次认识和记忆是感受直观的浪漫的识记。例如:思维课上到词语的源头去旅行,以长文挑战去识记生字属于浪漫识字,这样放在文章里赋予文字意义的识字是浪漫学习,识字是活的!小学中段通过海量阅读发展儿童自动化阅读,以及在中学阶段学习的两套大纲。这都属于儿童第一次认识和识记。在这个基础之上,儿童通过有意识记进行精确学习,去刻意练习,理解抽象概念,这样的识记才真正发生。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没有思考和理解,记忆便是堆砌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让记忆力与思维相结合,记忆住的东西才会运用于实践,才能活学活用。一句话,记忆不能代替理解,精确的记忆必须以浪漫记忆为前提和基础。
那死记硬背或者说反复记忆有助于记忆力的提升吗?例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知识点(历史年代,事件或元素周期表等),以死记硬背的形式积累知识,有助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所以,一定程度上,死记硬背确实可以作为培养记忆力的辅助手段。但是如果这些被记忆的知识不被深加工,没有理解进行升级,不仅无助与记忆力的培养,反而占用了大脑容量。那大量的识记是否也有助于记忆力的提升呢?可以肯定,大量的识记犹如刻意练习,确实夯实了记忆量的累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方法或者说记忆术的熟练练习,例如,在小学低段的教学中,我会通过编故事让学生记忆偏旁部首相关字,会教给学生串联关键词背诵课文,还有教给学生利用首字背诵历史朝代,或者在头脑中搭记忆宫殿进行记忆……这些记忆方法的使用确实帮助学生减轻了学习负担,但这些记住的知识也仅仅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对于学习智慧的行成没有意义。所以,提升学生记忆力同样需要遵循浪漫期识记的积累到精确学习的思考、理解,浪漫期铺垫越丰富,精确记忆通路越高效。
另外,孩子的记忆力往往伴随着情绪,记忆力与孩子情绪的关联度与情绪强度高相关,苏霍姆林斯基说,摆在记忆面前的任务越复习,越困难,对思维,思考和智力才能的训练应当越细致和耐心。儿童没有体验过发现现象之间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系的那种惊奇的情感,那么儿童进行识记是会感到困难。所以,让孩子们高兴的,愉快的学习、思考也是有利于记忆力的培养的。
在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的重要原理,要让儿童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而不能去死记硬背。儿童只有先在直接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去探求,获取和掌握知识,才是记忆力发生的牢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