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海外华文作家书籍推介历史

读这本书,打开老上海时光胶囊

2017-06-02  本文已影响335人  纽约桃花

在浩如烟海的关于老上海的影视剧和书籍中,你看到的老上海几乎都是十里洋场的风光,老房子老建筑的奢华,月份牌挂历里的旗袍美女,名门望族大家闺秀的高贵,光彩照人的明星交际花,以及地下党的丰功伟绩。然而,真正的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变幻多端的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是怎样活下来的亲身经历,你未必了解。

《上海浮生若梦》封面封底

传记文学《上海浮生若梦》记录了老上海的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人生经历,通过作者纽约桃花的姥姥与母亲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上海以及五十年代在北平的亲身经历,描绘出上海的过去往事,历史的演变对人生造成的影响和冲击。这是一本凝缩了上海及北平历史大时代辉映下平凡人的传记,打开它,如同打开一个时间的胶囊,让时光再现,让历史讲话,让往事复活。


亮点:

大量老照片展示人物的时代面貌; 老上海的教会学校: 协进小学、中西女中、清心女中、沪江大学;   

上海历史变迁:上海海关、马力斯新村、上海沦陷、孤岛时期生涯、地下特工、上海解放前后等;

沪上青年北上历史: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思想改造、抗美援朝、总参二部等时代烙印。

1948年上海情侣

      "她講述的那个悠久遥远年代的很多细节却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面,伴随着她的那些过去残留下来的古董旧物的样貌,以及她各式旧上海的美丽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形成了一个近乎浪漫迤逦的想象,在那个浪漫无际的想象中,上海的霞飞路,梧桐树,海关大楼,外滩,国泰影院,大光明影院,百乐门舞厅,租界等等夹杂着时光流逝的痕迹在我的记忆中翻飞。在那革命的岁月里,这些记忆让我得到了一个小小窥视旧上海的窗口,在那个窗口里,我看到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看到不曾见过的色彩和光影,看到才子佳人的身影,看到三星咖啡,力士牌香皂,美丽牌香烟的各种斑斓的招贴。  "

  “我明白,如果不将这些过往的故事用文字下来,那么那些时光就真的在记忆中凋零了。想到这里,我又想到姥姥,那个从小就对我絮絮叨叨讲述过去的女人,那个其实一直生活在过去记忆中的女人。就是为了满足这个后来成为我姥姥的女人的一生的梦想,我提笔写下《上海浮生若梦》的传记文学。"            ——纽约桃花

1938年的上海母女

出版后记 --纽约桃花

上海是我姥姥与母亲生活过二三十年的城市, 是我外婆将心永久留下的地方, 也是我母亲出生长大,渡过青春最美年华与爱情的地方, 上海对于她们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都市,在她们的记忆中占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 因此,也在我的心目中成为一个难以忘怀的地方。

1949年离开上海后, 我母亲北上北京, 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受训后,成为建国之初成立的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之后, 我母亲参军四年,从事情报工作。 退伍后进入外事局做翻译。 从此我母亲与父亲的生涯开始定格在北京这个他们生活了近四十年的城市。 可以说, 他们是见证上海解放, 北京重新建设的一代, 也是随之而来的各种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我从小与姥姥长大, 深受她的影响, 对上海有着情有独钟的情感。 在我少年时期, 姥姥的那本记录了她上海生涯的相册,以及她对上海经历的追溯都成为了我因远离父母而倍感孤独的暗淡生活中一个亮点。 多少年之后,我一直盼望着有一天可以将她的故事全部写出来, 让所有她曾经为之自豪的年代再次鲜活在所有也许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们眼前。

我父亲去世的早, 只活了五十九年。 他的逝去成为了我心中的一块隐痛, 多少年来都没有办法平复。 如今,通过撰写《上海浮生若梦》, 我仿佛又跟他走过了他年轻的道路, 跟着他来到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 让我原来的隐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舒缓。

我姥姥于九十年代初期在北京去世的时候我已经在纽约,无法回去看她。 但是,我心中从来没有忘记过她。 曾经许诺她,有一天我会写一本关于她的书的诺言终于在今天成为现实, 总算让我舒了口气, 感到可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上海浮生若梦》不过是我家族的一个时期的生活与人生片段, 是他们生活道路上的一个非常难忘的阶段。为了复原他们人生道路的全部历程与不同凡响的经历, 我还在努力撰写这本书的下集, 我父母以及他们的亲属在上海与北京四十年经过不同政治运动的生存记录。

《上海浮生若梦》的英文书名是”Shanghai, Forever Lost”, 虽然没有中文的那种深藏不露的寓意, 但是也非常符合我家族的过往。 毕竟, 曾经的上海不再, 但记忆长存, 关于那段时期的往事通过这本书的出版会长存人间, 成为很多有着类似经历, 感受过类似痛苦的人们。

紐約皇后區圖書館海報 《僑報》專題報導 《世界日報》報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