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杂谭

历史有意思 丨 失民心者失天下

2017-11-15  本文已影响4人  西窗夜读

失民心者失天下

歌手刘欢在《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唱道:“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轻生死,重兴衰,百年一梦多慷慨,九州方圆在民心,斩断情丝不萦怀,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看到此处,不由得触发一种历史的触痛感和世事的沧桑感。距今360多年的1644年,华夏神州正上演着王朝更迭的悲喜剧。崇祯皇帝的上吊自杀,标志大明王朝的终结,李自成匆匆忙忙地进京又离京,满清铁骑的大举入关,正热闹非凡地上演着一出出历史闹剧。

李自成这位尚未摆脱小农意识的领导者,经过16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不想,过多了贫苦日子的农民兄弟却急于享受,贪图安逸,结果仅仅享了短短43天的福就被驱逐出了京城。

祯皇帝之所以这么快完蛋,大明朝之所以这么快就完蛋,历史上形成的共识就是失去了民心。没有了支柱的大厦,自然无法避免倾覆,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具体来看,失民心失在政治上、经济上、作风上、组织上,如果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没有了,还能拿什么东西来挽回颓败的局面呢?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乃至一个领导,其政治路线与重大方针政策出现了方向性错误,即使能苟且维持下来,只怕也只会是苟延残喘,倾覆只是迟早的事,因为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崇祯帝上台之后,几乎连年闹灾荒,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在死亡线上挣扎。这位皇帝老爷和他的各级官员,没有把救灾保民放在首位,反而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同样,李自成进京后,不思进取的这帮穷弟兄竟然将头等大事抛诸脑后,却忙于搞登基大典和物质享受。老百姓看在眼里,旧政权刚垮台,你新政权也不过如此,谁还支持你?人心思变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说政治上失去民心,人心思变的话,那么经济上失去民心,就会导致人心慌乱,直至天下大乱。俗话说,“手中无粮,心里发慌”。民以食为天,没有吃的,老百姓无法活命,自然会铤而走险,为匪为盗,从而人心慌乱,社会动荡不安。同样,李自成形如“流寇”,只晓得破坏,从不搞建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妻儿老小啼饥号寒,谁能跟你去卖命?

此外,晚明时各级官吏衙门的贪虐腐败也是导致明王朝倾覆的直接原因。对此,统治者的昏聩无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采取整顿治理的措施,种种问题只能愈演愈烈。百姓怨声载道,腐败者依然故我。所以,李自成农民军才所向披靡,没三天工夫便把北京城打下了。不过,如此之快的成功也麻醉了李自成和他的队伍进了北京以后,李自成便住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忙乎的是筹备登基大典,庞大的军队都在京城里享乐。如此作风,百姓如何能满意?短短几十天,百姓态度便转了个180度的大弯,由欢迎迅速转变为怨恨和厌恶,难怪百姓坐视大顺王朝灭亡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毛泽东看样子深谙其中道理,得了民心,自然得了天下。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两件对中华民族和人类世界具有至深且巨的大事,那就是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国民党1912年成立,194912月退守台湾孤岛“落草为寇”。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而且败的如此之快、如此之惨?这是一个令人关注且历久弥新的大问题,半个世纪的时光流逝,都未能减少人们对它的兴趣。其个中原因少不了就是民心问题,即失去了民心就是导致国民党溃败的根本原因。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华五千年历史上,历代王朝之所以无法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周期律的支配,其根本原因在于支配王朝兴衰的不是“天数”,亦非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广大人民的意愿。

由此可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才是历史的规律,民心主宰着王朝的兴替。任何一个政府,要想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就必须重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对于得民心得天下的关系,以及如何得民心,孟子说得非常清楚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古往今来,中国取得最高权力“得民心”的途径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禅让,指帝王自动地把权力交给别人。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在帝位,年纪大了要选接班人,咨询各部落首领,大家推举舜作继承人。舜经过各种考验后,代行天子职责,尧死后正式即位舜在选接班人时,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禹来代行天子职责,舜死禹禹在位时,众人推举皋陶作继位人,皋陶死,又推举他的儿子伯益作继位人。关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也为当时人所普遍推崇,特别是儒家,视之为最高权力转移的理想模式。实际上这是原始社会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体现了原始民主,并不成熟。这时国家还没有产生,如果算有天下的话,禅让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二种是用武力夺取政权。中国古代自禹之子启杀掉伯益,又出兵打败反对他废弃禅让制的部落而袭位之后,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以武力的方式实现,取得最高权力之后都视天下为王或皇帝私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后世也有以禅让名义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但受禅者不是已经大权在握,就是以武力威逼为背景。以武力夺取政权,古代叫做以马上得天下,现代则叫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种方式得天下,是否就得民心呢?一般而论,经过农民大起义而建立的王朝,往往是比较得民心的。典型的如刘邦在陈胜、吴广等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西汉,刘秀在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后建立东汉、李渊李世民父子在瓦岗军等农民大起义后建立唐朝、朱元璋在红巾军等农民大起义后建立明朝等等。这个时候,民心的体现多如史书上描述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作为回报,新的王朝建立初期会出现一个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时期。至于那些纯属军阀性质的武夫之间,经过武力争夺走马灯似地建立的政权,往往是与民心无关的,也往往是不得民心的。如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交替,前后170个年头;最有代表性的是五代的梁、唐、晋、汉、周五个小朝廷,先后不过54个年头,而且政权争夺纯凭武力,充满血腥,对社会经济文化破坏极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第三种是世袭。封建帝王,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靠的是血缘关系。不过,这与民心”关系不大,与广大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虽然兄弟子侄之间为抢班夺权难免一争,骨肉相残的事不绝于史书,但限于皇帝家族内部,本质上不同于武力争夺。其弊端非常明显,任人唯亲,选择范围狭窄,偶然性强,不能保证接班人的质量。历史上通过这种途径产生了许多暴君、昏君、庸君,著名的如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宋徽宗赵佶等。有的简直是糊涂虫、白痴,如蜀汉后主刘禅、西晋惠帝司马衷等。但老百姓对此局面无能为力,在专制主义的长期宰制之下,反变得麻木不仁,对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逆来顺受,实在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民心只是在这个时候以民怨爆发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可厚非,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并不意味着得天下就能得民心。

清军入关,建立清朝时估计根本没有什么民心可言的。相反,由于不得民心,所以才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所以才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虽然当时明朝腐朽至极,但把天下“让”给满夷,根本也不是什么民意所向。就民心而言,老百姓估计宁愿生活在腐朽的汉族王朝的天下,也不愿被异族所统治,因为那对于时人来说,意味着真正的亡国之恨。

按照“得天下得民心”的逻辑,坐天下的应该得到民心。因为掌握了国家机器,具备引导舆论的资源,有谁不服,拉出去砍头就是。其实,民心与舆论是两回事,与史书的记载更是两回事。如果当政者若以为得天下者就可以得民心,得了天下就可以为所欲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至于为什么统治者没得民心而得了天下,也能维持下去,这只能说明:一是得民心者用仁政统治,失民心者用暴政统治;二是失民心者也可能维持统治,只是倾覆的时间早晚问题。

1917年,毛泽东在写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在解放军创建之初,为了让这支红色军队具有战斗力,能够生存与发展,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就向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指出,红军是工农群众的武装,要为工农群众打仗。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对解放军的建军宗旨则做了系统的概括,他说:“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正是在这一宗旨的指引下,红军在长征途中,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即使部队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战士们不得已到地里掰包谷吃,每掰一个,也要在包谷株的枝丫上卡一枚铜板,所以,红军得到了人民真心的拥护与支持。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国家是如此,军队是如此,企业是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认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