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谈谈,为何“老子倒骑青牛,西行函谷关,被迫写下《道德经》”
引子:几天前听行者说,要分享老子为何倒骑青牛西行,我内心哑然了一下,不过还是忍住了对他的调侃,并在今日有缘听其分享。当下的感觉是,如果我们站在今时个人的角度(有局限的认知)去揣测当年的老子为何西行,为何被迫留下五千余言…是带有个人投射的。虽然我这样说,不代表我下面说的就不是我的个人投射,其实一样。只是区别在于我们各自都投射了什么?!同时我非常感谢行者的分享,让我也有了想表达的欲望。好吧,那我就开始发表投射了。
也来谈谈,为何“老子倒骑青牛,西行函谷关,被迫写下《道德经》”我想在这里从对道德经的理解层面来说说,老子为何选择倒骑青牛西行去。
老子,何许人也,五千余言的道德经足以让我们看到,他已参透宇宙规律,了悟生死法则。所以要理解老子的行为,必先了解他的思想!
他这样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同释迦摩尼一样,都是带着他们的使命来,不论在世以何种身份及方式表达或实践他们的智慧,都是被一股力量推动着的,那是他们承载着的伟大力量(那个时代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人:老子、孔子、释迦摩尼、默罕默德、耶稣等)。那个时代透过这些人传递给人类整体的智慧。他们明白自己在世上的意义是什么,明白什么时候该离开,明白所处之时间空间的状态,知道如何分享当时几乎无人能懂的高维智慧,并让智慧能够传承下来!
所以老子看似被迫,实属大智慧。我何出此言?熟读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德经里有一段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他太了解人性了,太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了。终其一生,他领悟到的宇宙万事万物的规律,珍贵的大智慧,必然要留给全人类。
但如何才能被人所接受和理解,保留和珍惜,传承和传播。需要经过一番“设计”。即道德经另一段话“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读音lei 四声)”。
所以,用时下的语言来说,老子从西周皇家图书馆离职,他的追随者,求学者也不乏其人,但如果道德经随随便便的传给他的追随者、求学者,可能早就没有今天的道德经了。
因为人性是有局限性的,纵观古今宗派,但凡被立宗立教的,都会有归属的神,有自己的仪轨设置,那么就会有“被局限”的可能。
老子不希望这样,他所留下的智慧,属于全人类,不是属于某个人,某个团体或某个邦(西周称国家为“邦”)。
道德经属于全人类,道德经揭示了从微观到宏观,从有形到无形,万事万物的规律,老子能够在函谷关“被迫”洋洋洒洒流淌出五千余言,精简扼要的表达清晰。足以代表老子对他说描述的早已了然于胸,他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他看到超越当时所认知的世界。故能写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那么他也一定是站在对人性所了解的、对当下社会所了解的,对时空发展所了解的至高点来考虑如何留下“道德经”。
也来谈谈,为何“老子倒骑青牛,西行函谷关,被迫写下《道德经》”他选择西行,选择倒骑青牛,选择“被迫”留下,选择写下五千言,选择开篇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选择最后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都是他实实在在在践行的智慧。
首先讲,老子为何选择西行,我自不敢妄言,从万物生长的规律来看,东方为春、为木、为生长,西方为秋、为金、为收获。从道德经的时空发展来看,道德经成于东方,发展应用却在西方,所谓东成西就也是规律。故老子西行,也预示着道德经在未来的运动方向。所以道德经属于东方智慧,却传遍西方世界,并在西方世界广泛的深入人心,运用更加深入细微。(例如我目前所探索运用的系统排列科学,就是道德经的应用。)
那么,为何老子要倒骑青牛?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青代表东方,牛代表温顺,青牛代表东方包容随顺自然的智慧,倒骑代表老子对自然不做人为的驾驭,完全的信任、顺其自然的智慧。那么,老子倒骑青牛的样子,也许是后世道教的描述为了说明老子顺应自然的行径而刻意描绘的图像。也许是老子本人用这样的方式来示现他顺应自然的信心,同时还有其他不言的用意。而我想说说老子这份不言的用意。从道德经第七十一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是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其实,这一段可以窥探老子为何选择倒骑牛。就像周朝的故事,姜太公直钩钓鱼吸引周文王一样,倒骑青牛也是为了吸引有识之士。谁是有识之士呢?老子一路向西,走了那么多的旅程,所遇无人吗?一定有,那为何只有当时的函谷关关令尹喜可得道德经,不得不说,尹喜是难得的“上士”,他认出老子乃大智慧之人,遂挽留并求教于老子。同时尹喜还有他的职务之便,请求老子留下著作否则不让老子出关。他的刻意有为,给了老子最好的“无为而为”的机会。老子应尹喜之求,写下五千余字的道德经,其实就功德圆满了。老子运用的是,“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天下古之极”。他要表达这篇道德经,不是他自己主动要写,不是为了自己著书立世,更不是跟其他体系相争,顺其自然,如其所是,所有人也就不跟他相争了。老子在写下道德经后便继续西行,不知所踪。达到了功成身退,为而不争的最高境界。而对于一个离开俗世的人,后人总是充满好奇心的,同时也是不会与之相争的。
也来谈谈,为何“老子倒骑青牛,西行函谷关,被迫写下《道德经》”所以,老子离开西周后,倒骑青牛、西行归隐,所有的一切行为选择,其实都是为了让道德经能够更纯粹的传承、传播,并让后世之人学之、习之、行之、用之。
这里仅做一己之说,深入的部分,尚有下篇,敬请浏览。
也来谈谈,为何“老子倒骑青牛,西行函谷关,被迫写下《道德经》”后记,诗一首:《莫非同存》
“今人怎知故人思,妄自揣测老子心,倒骑青牛西归去,巧留千言道德经”
——罗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