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前管理那些事

售前杂谈(1)-对话级别

2016-08-08  本文已影响292人  猫科的黄小优

引子

我最初见到"对话级别"这个词是在一家公司招聘售前的岗位描述里面,JD上写着"要求具有CTO级别的对话能力"。那之后的好一阵 子,我一直琢磨"CTO级别的对话能力"到底是特么什么样能力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索后,我觉得对这种"能力"自己略有心得,草草成此文,以供交流。


一、对话能力的表象

回顾自己做售前的成长 历程,对话能力就像RPG里面打怪升级一样,是慢慢积攒起来的。

最初,我刚进公司只对产品还算熟悉,对付集成商和用户里面的纯技术人员还可以应付,但是要面对架构师或者规划咨询专家就显得力不从心;慢慢的,在对产品的解决方案小有心得之后,我发现自己已经不惧怕跟搞整体架构和总体规划的人打交道,反倒乐在其中;再后来,我有更多机会接触业务领域的人,不过沟通上有时候感觉挺好,有时候却十分不对路。这个"升级"过程中,我感觉到的是自我能力认可度的提高,在旁人嘴里,可能被说成售前能力的提高。

对话.jpg

与之相应,在售前委派任务或是销售申请售前支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所谓的"能力问题"。

比如销售有时候会说某某售前干不了这个交流的活,售前经理就会问为什么干不了呢?这个交流你需要售前做什么事儿?销售解释说我们这次要跟大主任讲PPT,某某讲不了了;售前经理通常就有产生这样的想法:要么某某能力不行,PPT讲不了,要么就是某某能把这PPT讲了,这个任务也就圆满地完成了。

其实,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对话能力的问题。销售心里有把尺子,能够隐约的感觉到谁去能够跟客户聊得比较好,谁去则不行,但是怎么能量化判断这种能力呢?

在诸多的售前考核指标里面,我几乎没有看到哪家把对话能力作为一个考量指标的。排除没人发现对话能力这种素质的可能性,这只能说明对话能力是一个模糊的定性指标,而非具体的量化指标。没有衡量的统一标尺,也没有这把尺子的说明书。

总之,对话能力透过诸多表象,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却又仿佛隔着一层窗纱可望而不可及...

二、什么是对话和对话能力

单纯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对话"这种宽泛的概念进行研讨,并非我这种理工科出身的同学所擅长。著有《文化十日谈》的丁东先生曾说过对话的意义在于“思想的闸门打开之后,彼此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许多新的观点就会跳跃出来”,我深以为然,对话要强调参与者的投入,没有使对话参与者产生变化的交谈不能称之为对话。

对话2.jpg

我理解的对话,它应当包含三个基础的特征:"对等的基础、共同的关注点、既定的目标"。

对等的基础是指对话双方应当具备一定的可互动的信息基础。比如一方是公司董事长,另一方是基础业务员,在职权和理念方面就不对等;而一方是项目架构师,另一方是领域专家,这在经验和技术能力上通常就是对等的。所谓对等,即是参与对话的双方在信息和资源上一定是可交换的,彼此具有对对方有价值的东西。

共同的关注点是指双方对交谈主题和范围具有一定的共识。比如一方是业务操作人员,另一方面是底层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希望更多地谈业务操作和流程,技术人员更关注底层算法如何实现,这就很难说是共同的关注点;同样,交流中架构师关注的是整体的系统结构,领域专家只是一个劲说技术功能特性,这也不是共同的关注点。关注点有时是事先约定的,有时则是临场商定的。

既定的目标是指双方在交谈之前都会对交谈抱有一定的心理期望,并且也希望在交谈之后得到满足。一场单方不停说另一方只是听的技术宣讲,很难称之为一次对话。可能有人会说对方可能只是想听我们的技术宣讲,只是想了解我们的产品而已,那试问对方心里对产品的期望是什么呢?听过之后又得到满足了吗?其实大多数时候,售前对话的既定目标很简单就是说服对方,"使对话参与者产生变化"。

那么综上,姑且狭义地定义一下对话能力,"对话能力"就是面对拥有与自身相对等基础的人,就共同的关注点进行交谈,达成自己的既定目标的能力。

三、如何锻炼对话能力

现代的人不可能也不希望一辈子都只跟一类人打交道,说不定哪天民工就变成老板了,那么,怎么提升和锻炼自身的对话能力呢?初步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底蕴这个词说起来很虚无缥缈的,包含一些系列的能力和事实基础,比如技术能力、职位职称、权力权限、生活品味和物资基础等等,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或拉近与对话目标的"对等基础"。想要跟谁对话,那我们就需要具备能够与之互动的对等基础。想要跟对方公司的大老板谈项目合作,最好自己也带个"总"的头衔;想要与对方的架构师激烈讨论,那么自身也得具备扎实的技术根底和架构能力。提升自身的底蕴,要么我们变得很像对方,要么我们具备对对方有价值的东西。

人文关怀简单理解可称之为"换位思考",但是我更喜欢人文关怀这个词,给人温暖和体贴的感觉。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技术交流之后,经常会有人抱怨对方什么都不懂,自己怎么解释都听不明白,云云。这个时候,建议最好多一些对对方的人文关怀,放下先入为主的武断,了解一下对方的背景和处境,分析一下对方容易接受的交谈模式,想想对方关注的是什么,一切抱怨都会烟消云散。时间长了,接触得多了,这一类人的关注点就会谙熟于胸,从而可以更快地找到对话的"共同关注点"。

好多沟通或销售类的书里面都提到了"独到的观点",大意是观点不求很深但求能说,不论对错先说为妙。这里可能有我的曲解在里面,但是我很认可对于事物的提炼和分析,使之成为观点这种做法。对话中的观 点应当至少具备两个特征:倾向性和支撑性。无倾向性的观点不能发挥观点应有的作用,大家你好我好原点不动,这种观点是无用的,售前在对话中提出的观点一定是要对己方有利的;论据和论证的支撑,使得观点更加丰满,具有说服性,纯粹的观点那无异于个人喜好,是不具有说服性的。观点一经提出需要不断 的锤炼,完善其内在的逻辑,优化其呈现过程,使之融汇贯通有冲击力,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达成"既定目标"。

一个良性的对话应该是具有谦恭的态度和平等的心态。但是仔细想想,心态这种事儿太多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实中也有太多的伪善者和多变者,我很难揣摩他们在对话的时候是个什么心理和心态。此处只能做一个美好的期望,姑且不再细说了。

四、对话级别的作用

本篇文章标题为"对话级别",但是四分之三的内容在说"对话能力",那么对话级别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是一把尺子,尺子的刻度因人而异。

我们每个人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按照某个维度划分,自己可以把自己希望对话的人群分成三六九等,这就是对话的级别。比如技术人员可能会把自己对话的对象分 为工程师、技术专家、架构师等,业务人员则把自己的分成业务员、大区经理、总监、总裁等,管理人员则会把自己的分成杂兵、平级的、上级、上上级等等。

每个人划分的维度都不一样,自身划分的对话级别对于旁人可能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对自己却是有价值的。

对话级别可以成为:

对照一下,对话级别看看自己现在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看看自己是能够摆平底层技术人员,还是能够忽悠住对方的CTO,如果可以,那咱们就具备了"CTO级别的对话能力"!

自己下一步的目标对象是什么,能够与什么样的人对话,对话级别会给你答案。从对话的三个特征着手,努力接近目标,这是个漫长的充满机遇的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