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残忍的教养:“妈妈,我要那个便宜的!”
01、成年后的我,至今记得玩具车的“嗡嗡声”!
小时候的我,总是格外的懂事。
五岁的时候,我看上了一辆遥控赛车,这个玩具在当时很贵,黄色的车身,带着远程遥控。
可是,当妈妈低声下气的带着怯懦的语气问我:“太贵了,不买可以吗?”
我立即点点头,跟妈妈说,其实,我也没有那么喜欢。
她为了补偿我,让我选一个穿粉色裙子的洋娃娃。
我看了看价格,告诉妈妈,我要那个最便宜的。
妈妈笑着点点头,满脸欣喜地夸我懂事。
可是,直到今天,我依旧能回忆起玩具车跑起来的“嗡嗡”声。
长大之后,每当我想起这件事,都会为记忆里那个五岁的小女孩而感到心疼,心疼她不敢要玩具车,选了最便宜的洋娃娃。
之后成长的日子里,我“不敢”的东西越来越多。
我不敢告诉爸爸我不喜欢画画,因为怕他生气;
我不敢告诉老师,我不想当班干部,因为她的“器重”;
我不敢告诉同学,其实我很讨厌她的说话方式,因为怕她不理我。
其实,我最害怕的是,一旦说出了“不”就会失去他们。
所以,从小到大,我从来不会拒绝别人,害怕跟人“提出要求”,不敢与人大声说话。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一定会跟妈妈说,遥控赛车我是真的很喜欢,可是妈妈,我更爱你,如果攒够了钱,能不能等我生日送给我?
02、 如果可以任性的被宠爱,谁甘愿在委屈中懂事?
这个世界,哪有什么天生懂事的孩子?不过是因为受过太多的伤。
在综艺节目《超能幼稚园》中,有一个4岁的女孩叫朵朵,她用这样一番话,让很多父母一起沉默。
主持人问她是不是很喜欢舞蹈,她说,其实,她最不喜欢的就是舞蹈课,但是,她不敢让爸爸妈妈知道,一直以来,为了让家人开心,她只是假装喜欢舞蹈课。
主持人问她,这样做会不会觉得伤心,她说不伤心。可是,在形容自己的感受时,四岁的朵朵,只用了一个 “乏”字。
才4岁的孩子,就已经学会为了爸爸妈妈开心而委屈自己,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
孩子天性敏感而脆弱,对世界的理解,全部来源于对原生家庭的反馈:
我未能分辨谦让与委屈、宽容与自责,所有的压抑,只是为了得到你们的肯定。
我压抑着自己的真实需求,只是希望你们多宠爱我一点。
我失去了所有属于孩子的“放肆与任性”,习惯迎合你们,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深的自卑,多害怕你们不再喜欢我了。
张悦然在《樱桃之远》中这样评价孩子:
“孩子是最坚忍的人群,他们还不懂得用逃脱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泄反抗折磨,他们只能伸着冰凉的小手小脚,甚至根本不会有人察觉到他们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所以我总是想,孩子是可怜又可敬的。”
03、每个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懂事”的父母……
王菲给女儿窦靖童,写过一首歌《童》,里面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道: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
在童年里,过分懂事的背后,往往是“压抑和隐藏自己真实的需求”,成年后的他们往往:
A. 习惯自卑,极度在意身边人对自己的看法;
B. 不敢拒绝别人,特别怕与人发生冲突,具有“讨好型人格”;
C. 在“爱的表达”上,存在某种缺陷,对于他人“表达爱意”这件事也充满恐惧,害怕直面人与人之间所有的“真实情感”以及“真实情感”所产生的需求。
D. 惧怕索取,不敢跟人提出任何帮助和需求。
那些人生的经历可能被遗忘,但是种种痛苦的感受会作为“潜意识”被埋藏在心底。
中心的来访者小芳,经历过童年时期的“懂事”,长大后,却因为一次次“不够懂事”,和自己的老公、婆婆吵的家无宁日。
自从女儿出生,她疯狂地给女儿买最好的衣服、玩具,即使早已超过经济承受的极限。
她一次次被老公指责“溺爱”孩子,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是因为幼年时家庭环境不好而被压抑的欲望,才造就了成年后“病态”。
其实,她一直想要补偿的,只是童年的记忆里,那个什么都不敢要的小女孩。
极端的付出,背后往往是对爱极端的“匮乏”。
康复导师帮助她一点点找寻,那些逃避了的记忆和受伤的自己。
原生家庭的罪与罚,总是极易被当事人带着某种偏执和任性,不由自主的重复。
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人的一生,都在充满坎坷的路上与“过去的自我”对抗着。
我相信,我们终将有力量和过去相逢一笑,因为放眼望去,你心底被遗忘的柔软,早已融入到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