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投稿社会热点今日看点

原生家庭太烂怎么办,一夫一妻多妾制分你一杯“红利”

2017-09-17  本文已影响3687人  罗衣一时聚散

最近看了台大教授欧丽娟一篇评红楼梦的文章,她说书中自己最喜欢的女性是探春,而探春最被人诟病的地方,大概就是她不认自己的亲妈,宣布说嫡母王夫人才是她亲妈,九省检点王子腾(王夫人他哥)才是她舅舅,这在现代人的思维里那就是一个白眼狼,连亲娘都不肯认,但是在当时的宗法制度下,探春的说法却是“合理合法”的。

欧教授还说,“我们得为探春感谢这个宗法制度”。

对此论点,我是赞同的。我觉得探春确实应该感谢这个宗法制度。否则,她就像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一样,永远摆脱不了血缘的勒索与纠缠,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血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至高无上的。可是,探春的母亲却是那么的不堪与颟顸(就连此时此刻,都有不少人的遭遇和探春是一模一样的),她会用血缘,用“母爱”来勒索你,绑架你,拉着你往低级不堪下流那里走,把你变成和他们一样的沆瀣一气的小人,如果你不愿意做小人,你是绝对没有什么办法杜绝的,因为,世俗舆论会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再不好也是你的亲妈,亲爹”,“是他们给了你生命,所以他们天生就站在道德高地上,天生有操纵你生命,与生活的权利”……

但这是现代人,这是“樊胜美”,贾探春三小姐却不一样。她的优势在于,她可以大义凛然地对亲生娘说:我来告诉你我妈是谁,是大家闺秀王夫人,“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金陵王家知道吗,那就是我姥姥家,我舅舅是军区司令(九省检点),而你是谁,你不过是个姨娘是个小老婆,你有什么资格来管我,要我“拉扯”你娘家人,给你的娘家人塞钱塞狗洞,营私舞弊?

她之所以可以说的那么义正言辞,那是因为整个宗法制度都站在她这一边,她是小老婆生的不假,但她在理论上,制度上,却是嫡母王夫人的孩子,她的姥姥家是“金陵王家”,而不是那个无论贴补多少钱都塞不了无底洞的下等奴才之家。

这个制度对于庶出的孩子来说,理论上是有福利的,如果遇到好的嫡母的话。欧教授认为类似顾炎武那样大名头的大学者,他们在文章中常常写对母亲的怀念,写的感人至深,可仔细一看,那个“母亲”却都是嫡母,不是生母(且还是生母的情敌),但这在以前的宗法社会里,却是很常见的事情。

王夫人也算是一个好的嫡母。她让贾环坐到她自己的炕上来抄经,贾环支使她的丫鬟做这个做那个,她一定也是看在眼里的,但她不吱声,算是默认了自己庶子的瞎摆谱。

贾环日后长大了,出去做官,在名义上也是王子腾的外甥,外边的人还是会高看他一眼。同样,探春出嫁,她是以“贾政王夫人的女儿”出嫁的,而不是以“赵姨娘的女儿”——俗话说买猪看圈,换到现在,假如大家知道她是那个倒三不着两,不堪入目,出身于卑微阶层的赵姨娘的女儿,尽管探春无论才干,外貌,性情,各方面都不比任何一位白富美差,但还是禁不住有人会轻飘飘地给差评,说探春的原生家庭不行,原生家庭不行的孩子都没有家教,你看她妈什么样儿,她也一定什么样儿,娶回来会祸害婆家三代。这,对于探春以及像探春那样的女孩来说,又是多么大的伤害与误解呢。

但,正如平儿和凤姐背地里议论的那样,尽管探春“不是太太养的,难道谁敢小看她,不与别的一样看了?”在所有妾生的孩子全都属于嫡母(大太太)的制度下,有谁还敢小看出生低微,原生家庭很烂的探春呢?

当然凤姐也曾经说过,“你哪儿知道,虽然说庶出一样,但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别说庶出,哪怕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

这段话让我想起和金瓶梅差不多同时期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女主角素姐,也有一个好嫡母,把她视如己出,教导的她温雅和平(后来性情大变,那是因为千年狐狸附体了),人见人夸。她也是以教书先生的父亲,懂礼数的嫡母的女儿出嫁的——对方的家境比她娘家还高一点,也并没有挑剔她是庶出的。

而素姐的亲生母亲,也是一个和赵姨娘差不多的愚昧妇人,凡事只会越帮越忙。但在那个时代里,她的亲生母亲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等于没有这个人存在,素姐的丈夫也是喊嫡母为“丈母娘”,喊她的亲生娘为“姨娘”,从生母们的角度来看,确实很不公平,但若是从某些个例来说,比如探春,比如素姐,比如古代的那些倒霉的“樊胜美”们,她们确实应该感谢这个宗法制度,让她们的认同可以合法摆脱掉,而不是被所谓的“母爱”,所谓的“亲情”绑架,一起在那些无望的关系里挣扎,沉沦,白白付出与牺牲了自己的一生。

另外再以贾母举例,来具体形容一下嫡庶关系。曾经有人说,贾母其实没有生过儿子,她只生了一个女儿,就是林黛玉她妈贾敏,贾政和贾赦都不是她生的,都是庶出。个人倒是认为可能性不大。老太太突然变成“孤寡老人”没关系,贾赦贾政全是小老婆生的没关系(认为贾政是侄子过继那更是索隐了,这里暂且不论),可这里还牵涉到贾宝玉呢,作者怎么会把他心目中的凤凰蛋,至尊至贵的宝玉,写成是小老婆的后代呢,要知道作者的嫡庶观念还是非常根深蒂固的。

但,抛开这一切,假设这个观点成立(只是暂且假设),那么作为贾母,高高在上的老太太算不算一个好的嫡母呢?她能不能做一个类似顾炎武的母亲顾太夫人那样的好嫡母呢?

可以。至少,老太太让小老婆生的贾赦世袭了职位,让他光荣顶替了,她对同样是小老婆生的贾政也不错,对贾政的儿子贾宝玉更是爱如珍宝,视为亲孙。贾政他们出去做官,自古有语云,朝中有人才好做官,老太太娘家大名鼎鼎,可是出自“阿旁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颇有盛名的大家——曾有人问老太太家是不是搞房地产的,不然房产怎么绵延“三百里”之外?其实史家是侯爷府邸,这句话不过是形容他们家族大,枝繁叶茂罢了——那么,庶子也是子,出去做官还不是要依靠,或者说联合老太太娘家的势力;打点上司,同僚什么的,又需要花钱,钱从哪儿出,依然是要靠老太太拿出私房钱来贴补。试问,假若说是谁的儿子谁来管,没有这个宗法制度的话,那么老太太完全可以闲闲地说上一句了:你们又不是我肚子里出来的,要我咸吃萝卜淡操心?关我鸟事呢,找你们的亲妈去呀。

而贾政他们的亲妈,那些小老婆们,也无非是赵姨娘一流的人物,她们可会有这样的资源和实力,来扶持儿子们在仕途中好好地行走与经营么?

当然,清寒人家出身做到高官,本身一点依傍都没有,全凭自己努力,最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也有,可那都是些什么人物?都是些天之骄子,肯定是在天资,才能,魄力,还有运气方面都是非常好的,能力高过贾政这样的世家子弟数倍才做得到。贾政之类资质一般的,如果是相同起跑线的话,根本无法与那些天才们匹敌。还不是得靠活着的老太太(嫡母),和已故父亲的一些资源,来弥补自身的庸凡与不足。

我少年时是先看红楼梦,再看金瓶梅。看到金瓶梅后半部,吴月娘和潘金莲吵架,一句接一句地对骂,潘金莲还躺在地上自己打自己耳光,讽刺吴月娘“谁知道你是不是处女”,如此的撒泼打滚,倒把我看的一愣一愣的,十分纳闷,从红楼那个等级分明贵贱有序,次序井然的世界里走出来,一眼望见对岸的市井妇人撒泼打滚,无法无天,揉揉眼睛,心底有惊有疑:怎么西门庆家一点规矩都没有?这算什么富家?妻不像妻,妾不像妾,老爷不像老爷,到底还有点规矩没有?

是的,在荣国府里,你借赵姨娘八个胆儿,她都不敢和王夫人顶嘴,不敢大呼小叫,更遑论在地上打滚撒泼了。

记得有个段子说,男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张可以多娶几个女人,但一想到自己女儿的利益,又不愿意让别的女人来平分自己亲生女的“秋色”,于是就产生了妻妾制,于是,中国特有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就产生了。

这个制度,妻妾之间泾渭分明,妻妾不平等,和“杜拉拉升职记”一样,妾想要拼掉妻,取代妻,那是一条拼尽心力或许到死都升不了职的不归之途。但是,这样的严谨与不可逾越,大都是在大家族,“礼出大家”,像西门庆这类只有俩糟钱,却没有“贵气”的暴发户家庭,这种规矩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君不见,别说是潘金莲了,和西门庆睡了几次觉的家人媳妇(一个底下人)宋惠莲,都觉得自己身价不凡,开始不把吴月娘这些人放在眼里,飞扬跋扈起来了。

金瓶梅里的大婆吴月娘,也算是一个好的嫡母,她对小妾李瓶儿生的儿子官哥儿还是挺不错的,倒不是她不妒忌李瓶儿,或者说她特别爱官哥儿,而是官哥儿从一出生,从理论上,制度上就是属于吴月娘的,就喊她“娘”。连李瓶儿也说,官哥儿要是以后长大做官,首先受封诰的是大婆吴月娘,而不是她生母李瓶儿,所以吴月娘完全没有必要像潘金莲那样,想方设法地去害死官哥儿。

从这点来看,这个制度,确实是在某些地方保护了庶子们的安全与“健康成长”。

欧教授曾说,我们一味批评古代制度是不对的,它一定有正反两面,在这里,宗法制度反而弭平了身份的差异。

赞同。但个人也认为,一夫一妻多妾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也有它的一点“存在合理性”(比如诗人顾城说这个制度已经历经千年,而一夫一妻制才一百多年,两相比较,谁更有优势?),但它毕竟是一个腐朽,没落,腐烂不堪的制度,应该毫不犹豫地砸烂,打倒。但是,我们现有的婚姻制度,随着高智能时代的来临,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定也会崩盘,就像李银河博士说的那样,现有的婚姻制度一定会消亡。

至于随之而来的是什么样更为先进,合理,人性的制度,我们不得而知。抑或,竟是粉碎婚姻制,换上如今颇为流行的“不婚不育保平安”?更是不得而知。

但我们应该知道,没有一种制度是永久适用的,可以长期存在的。更何况,如今的“一夫一妻制”早已变质,在不少地方,或明或暗,有多少人打着“一夫一妻”的大旗,却在实行着“一夫多妻”,而且还不是欧教授所说的那个泾渭分明,有着“正反两面”的制度,却是西门庆家那个乱者为王,杂乱无章的做法,在很多时候,合法妻子的利益反而得不到保护,社会新闻里,有多少人联手“外室”,让妻子净身出户,或者让妻子得不到孩子的抚养权……不少合法妻子们,不仅没有受到“一夫一妻制”的恩惠,反而和古代一样,遭遇到了“宠妾灭妻”式的待遇。

尽管,“宠妾灭妻”无论什么时代都会发生,但是在古代,在宗法制度执行严格的时候,这是会遭受鄙视与对抗的。比如司马懿当年宠爱柏夫人,不待见原配张春华夫人,呵斥她“老货可厌”,立马受到了自己两个儿子司马昭司马师的抗议,搞得司马懿也没有办法。比如刘邦爱戚夫人,爱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包括原配吕后在内,大家都随便他爱去,你爱谁谁;但一旦刘邦想废了吕后儿子的太子之位,让如意为太子,让戚夫人当皇后,那么,全国人民都不会答应,刘邦到最后也只有“顺从民意”,因为嫡妻受到制度的保护,她的利益是高于其他“妻子”的。

而现有婚姻制度下的某些女性,某些妻子们呢,她们旧制度的“红利”没有拿到,新制度的自由,平等,也依然没有享受,我想她们能做的,大概只有凭借自身的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另外,就是期待这个制度的早日崩盘。

PS:本文不是鼓吹,美化一夫一妻多妾制,贬低一夫一妻制,按欧教授的说法,每一种制度都有它的正反两面。

我的个人意见:假若有条件的话,个人还是觉得“不婚不育保平安”略微好些(仅为个人观点,不要求他人赞同),至少可以把时间,精力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当然,这必须是得“有条件”,生活中有的人确实必须得结婚生子,要把繁衍放在重要的位置,而且他们本身也觉得这么做是有意义的,这,当然也是极好的,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一刀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