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拖延怎么办?
2007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发表研究表明,以下四个原因最可能导致出现拖延:
对成功信心不足;
讨厌被人委派任务;
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目标和回报太过遥远;
《终结拖延》一书中也提出过,人做一件事主要有三个动力驱使:外部动力驱使、基于目标的内在动力驱使和基于过程的内在动力驱使。
对成功自信心不足、目标回报太过遥远、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其本质就是基于目标的内在动力驱使,这种情况会让一个人在执行过程会出现享乐适应情况,进而降低对于目标达成的期望值。
讨厌被人委派任务,就是外部动力驱动,即胡萝卜加大棒,对于这种奖励惩罚机制,很难让一个人真正产生动力去完成一件事,更多会表现出应付的心态。
克服拖延,制定具体可操作目标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可观察;
具体性和特殊性;
能被分解成几个很小的步骤;
第一个步骤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
其实这几个原则,共同指向一个事实:能马上让你上手行动。
同时还要警惕“完美主义”。
因为发生拖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完美主义”造成。
想把一件事做好,想把一个项目计划周密,一直满足于计划,但是缺乏切实可操作的行动,总想着一步登天,这是典型完美主义者的心理活动。
如果一味想着把计划做完美,把局部做漂亮,那终究是很难完成这一项工作。
唯一正确的策略是:先完成再完美。
局部再漂亮,没有完成也是0分。只要完成,哪怕不那么漂亮,至少能得60分。
用100%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20%低质量的工作,毫无意义。
我们应该把80%的时间和精力放在20%的重要事情上。
只有这样分配时间和精力才能让自己变得高效。
比如我自己,每天会安排很多内容,但是必不可少的是写作,比如写日课,写写作疗愈,写见感思行等等,同时也会安排一些读书和规划等。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任务肯定是写作,即需要自己把最重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写作上,其他内容用剩下的20%精力去做。
唯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任务量和完成度。
具体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不要有完美主义,先把这件事做完,拿出初稿,就已经发到60分,稍微修改和润色即可达到80分,好,到此为止,剩下的就交给读者或者专业编辑等。
以上内容总结起来就是:
首先,降低期待,拆解目标,拆解到第一步只需要5分钟;
其次,马上行动,行动了马上拿出结果;
再次,做到80分即可,不要过分追求100分,没意义;
最后,紧盯一件事,直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