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要想拥有高贵的品质,必须经历无数次磨难,在苦寒中锤炼自己。
自古文章憎命达,纵观历史,我们看到越是文采斐然,才华横溢的人,其人生境遇越是坎坷艰辛。
就如苏轼,被贬黄州,是黄州艰苦岁月的磨砺和捶打,他凤凰涅槃,终成文坛领袖。
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亦是他生命的起点。他成了苏东坡。
泰戈尔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或许,只有遭受过苦难,命运跌宕起伏的人,他们的才华被锥心刺骨的苦难打磨得更加耀眼,其作品才更加感人,引起共鸣。
他生于北宋末年,年轻时便显露才华,前途无量。
然,遭遇国难,北宋南迁,他的人生际遇也随之突变。
他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朝代 ,写下无数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佳作,颇具杜甫遗韵。
北宋灭亡后的一个悲伤孤独的身影——他是陈与义。
陈与义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饱受书香熏陶,曾祖父陈希亮官至太常卿,与苏洵父子是世交,祖父和父亲都曾为官,外祖父是名扬一时的书法家。
他聪敏早慧,天赋过人,且勤奋刻苦。同龄人与之相比,都要黯然失色。
钱钟书先生对他的评价是“在北宋南宋之交,也许要算他是最杰出的诗人。”
陈与义24岁进士及第,不到三十岁时,他的一组《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受到徽宗赏识而一举成名。
35岁之前的陈与义可谓是把酒临风,人生顺意。
然,随着靖康之难爆发,陈与义的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宋被金人所灭,宋室南迁。作为亡国之臣,陈与义自陈留向南避难,辗转多地,经历了一段充满艰辛与惊险的逃亡之旅。
一路上,陈与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遭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死磨难。
他亲身经历了战争中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疾苦,逃难中遭遇的一桩桩,一件件都历历在目。
他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巴丘书事》,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之后陈与义一路南下,历尽艰辛,四年后抵达临安,得到宋高宗器重,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还被授予参知政事。
陈与义一生力主抗金,可是彼时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并无意收复失地之意,宋高宗亦无北伐之心,心生失望的陈与义便托病辞官,提举临安洞霄宫。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绍兴八年,郁郁寡欢的陈与义病逝在临安家中,时年四十九岁。
《巴丘书事》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宋•陈与义
赏析
这是南宋诗人陈与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首联以《三国志》起首,奠定咏史的基调;颔联描写眼前之景,写得气象开阔;颈联感慨自己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际遇;尾联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事,表达内心的情感。
全诗沉郁蕴藉,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首联的意思是,我在《三国志》里早就认识了边防重镇巴丘,而今年岁老迈,只因避难才得以初次一游。
三分书:即《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
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
胡:指金人。
首句引用《三国志》,说明巴丘的重要,为题目“书事”打下埋伏。
诗人读《三国志》时就认识巴丘的重要,总想能亲临其地。
紧接一句,句中“避胡”二字使此次之游充满辛酸。胡指金人,自不待言。自然是初游,接下即写所见景色及感受。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颔联的意思是,听到寒风吹刮树木的飒飒声响充满了广阔的洞庭原野,又见惨淡的日光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岳阳楼。
晚木:秋冬的树木。 影:指日光。
颔联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酣”字用得活,这句是耳闻,写声。
下句写眼中所见,视线由广阔的洞庭野收至岳阳楼。“抱”字也用得活,这句是目睹,写色。
上句给读者一种动乱危迫的感觉,而下句却表现日影紧抱岳阳楼这一洞庭野的中心景点,又使读者从动乱中透出一线安定的希望。两句相连,使读者从景色引起更多的联想。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颈联的意思是,四年来的风餐露宿、辗转奔波使我的生活饱受侵扰;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
吐乱洲:秋冬之际,洞庭湖水落,湖中露出许多不规则的沙洲。
颈联,诗人从宣和七年(1125年)离京师到陈留,因金人入攻,辗转奔波,已经四个年头。
“风露”二字既是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含有政治上挫折和敌骑侵扰。
“十月江湖吐乱洲”写洞庭水落,湖里出现七大八小的沙洲。
“吐”字用得生动险劲,“洲”上着一“乱”字,也隐寓世乱之感。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尾联的意思是,唉,朝廷未必会派鲁肃这样的良将镇守上游,我这个书呆子却空自焦急几乎全白了头。
上流:三国吴的主要领地在长江下游,巴丘对它来说,乃是上流。
须鲁肃:因蜀将关羽镇守荆州,吴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与关羽对抗。鲁肃三国时期东吴战略家,周瑜死后继任都督,统领军马。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诗人自我嘲讽之词。
尾联值得玩味,表面上是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事。
巴丘处在东吴的上游,是边防要地,须得鲁肃这样的良将,方能把守。
表面是说,现在未必需要鲁肃这样的人镇守上游,自己是书呆子,却为上游无人而急得头发几乎全白了。
但是“空”急无补于事,从结构上是回应首句。可是细细琢磨,这两句大有文章。
这首诗抒写乱离,忧心国事,首尾呼应。中间两联意境雄阔,对仗精妙而又富于变化。
“酣”“抱”“侵”“吐”四字,尤精彩、生动,声调,音节,洪亮、沉着。
全诗由叙事起,中间寓情于景,最后以议论、感叹收结。声情跌宕,气韵雄深。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