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是方向,创意是方法
策略是方向,创意是方法,执行是具体方案。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我们的策略也是要根据变化而时时调整的,不能一成不变的。
不管如何变化,我们方向是不能变化的,就是为了去我们有很多的方法
比如我的方向是去公司,我的方法是乘车,我的具体方案呢,要看当天情况,如果路上不堵我就开车去;如果内环堵,我可能选择走外环,虽然会绕一点路;如果公司车位紧张,我可能会打个出租车;如果怕迟到重要的会议,我可能干脆乘地铁去。
比如一款新手机上市,它的拍照功能特别强大,它的策略可能是,通过强化拍照优势占领受众心智,迅速打开市场,所有的策略都是围绕拍照来展开的。
它的创意一:可能是,可以拍月亮的手机。那么具体执行方案,也许在月圆之夜组织粉丝举行一场拍月亮大赛,也许跟天文馆合作来一波专业级campaign。
它的创意二:可能是拍最美的自己,在抖音上上发起挑战赛,看看谁最美,最酷的型男,最靓的美女,最后我们再有一个合集。
在整个推广历程里,真正文案的创作也许只是一小部分。当我们站在策略高度上看广告,自然知道文案该怎么写了。
我们要想策略有高度,创意有花样,需要好好洞察人性,学习成功案例。
据说是传奇文案Steve Hayden说的:
如果我们想挣得多,就取悦客户;如果我们想得大奖,就取悦自己;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名伟大的广告文案,那就取悦读者。
这里的“取悦”,我更愿意理解成共鸣。但我觉得三者并不是并列的,而是有内在递进逻辑。
不能与客户共鸣,则广告无法出街,因为客户才是广告主,是付钱拍板的那个;无法与自己共鸣,则很难打动读者——如果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又如何让别人相信,又谈何共鸣呢?
这就涉及到洞察,东东枪老师所谓的“发现那些未被发现或已被遗忘的真相”。为什么大V一篇文章能引发人们疯狂点赞转发,因为它可能说出了大家难以表达的想法,让人觉得“嗯,我就是这么想的”;也可能说出了大家从未有过的想法但能瞬间获得认同,让人觉得“啊?我从没这么想过。”
之前一段时间海峡两岸某娱乐闹剧,各大自媒体在网上写了几千篇文章,你可以挑一些阅读量最高的文章分析下,它们分别有哪些心理洞察。
社会大众需要娱乐事件释放压力,吃瓜群众对豪门恩怨乐此不疲,消费者在网络狂潮中贡献了流量不说,还被激发了“不妨买来尝尝”的冲动消费心理。
平时看到好的广告,多尝试分析下它背后的创作思路,对社会群体、转发但不消费的群体、真正的消费者群体有哪些洞察。
我觉得洞察这个东西是可以训练的,很少有人可以像《教父》里说的那样有“一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天赋。
平时可以从写朋友圈开始,专业文案珍视自己产出的每一个字,随便写写发发都要Be fucking professional,点赞、互动就是对洞察最好的回应和证明。
当我们开始刻意训练自己,伪文青的气质便又淡化了几分。
当我是个小文案时,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个打磨文字的文案,一看市场报告就眼花,一谈策略就头疼,后来我发现那些以文案出名的大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文案,雕琢文字只是基本功,甲方谈市场策略他们能接上话头,对品牌策略也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形成了独到的策略体系。
策略、创意、执行,每个文案人都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它们的定义、区别和联系也从未形成过共识,只有形成了共识,自己才能站在策略的高度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