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一部做着没完没了的春梦,虚无缥缈
有一种东西,它会在某个夏天的夜晚像风一样突然袭来,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形影相随,挥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称它为爱情。
——余虹日记
——
说起娄烨导演的那部《颐和园》电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那是一部大尺度电影,郝蕾就因为拍了这部戏,邓超才会和她分手的。
:)比起不愿意承认当事人感情的变数,我们更愿意去接受背离事实的调侃,乐此不彼。
这部影片在2001年获得釜山电影节青年导演计划的剧本奖,入围第59届嘎纳国际电影节,但仅是因为大尺度及涉及学生运动敏感事件,而未通过审查,也算是遗憾。
毕竟,相比目前国内“无好编剧“的现状,一切都是以各种IP,各种小说翻拍,各种五毛特效,各种无逻辑可言的剧情等现象来说,《颐和园》绝对是一部对得起观众的电影,也可以称得是国内青春爱情文艺电影的里程碑。(毕竟该有的都有:青春、爱情、友情、同性、情欲、政治、三角恋、死亡)
电影的年代背景,是所处于80年代,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那个年代太过久远 ,但却又能从众多长辈的言语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气息。
80年代,那时候的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开始迎接外面的世界,那个时候经济上改革开放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到处充满着让人兴致勃勃的发展机会,那是一个每个人都感受到热气腾腾的好时代,那也是一个刚从一片废墟走出再走进混乱中的年代。
(这男的有点像邓超)
余虹就是这个时代下典型的青年产物,当她得知自己考上北清大的时候,将要像小鸟一样飞向那未知的远方,去接受中国最前沿的思想浪潮。
她憧憬着,迷茫着,勇敢着,寻找着,渴望着
(承包这个笑)
自由思想的她,所处青春期的她,那个荷尔蒙躁动的身体,让她在奔赴大学的前夜将自己的初次给了高中的恋人。
而这第一次的地点,便是荒郊野外;这里,导演应该也是间接的寓意着余虹的性格。
入学的画面,是用一组快速剪辑来表现大学生的“花花世界”,在那个改革开发前期,一切新鲜的玩意都一股脑儿冲进人们的脑子里,他们欢快、释放、挥霍、躁动,没有谁愿意停下来思考,只想着一味的去接收,每个人都有着看似伟大包装,内核却又显得十分空洞。
这是余虹在上学初期,同学对她的一致看法,因为开始思索人生,因为在憧憬中迷茫,深深忧虑的思绪下,依旧我行我素,这也给她带上了一种莫名文艺且迷人的气质。
而就在此焦躁忧虑下,余虹认识了她一生都无法逃脱的男人——周伟。
似是彼此灵魂的呼唤,似是肉体情欲的躁动,他们彼此相爱,在宿舍里疯狂做爱,一切来得刚刚好,一切都因为热恋而显得没有任何瑕疵。
就如影片中,余虹在日记中写道:
他的确是我一直在心里想遇见的那个人,好像我一直在等待着他的出现,等待跟他相遇,在今天,愿望变成眼前的现实,可是我又害怕这个人的出现,因为我害怕随之而来的危险,但是就现在而言,我还没有害怕到不敢有所行动的程度,因为在心底里,他是值得我信赖的。
(原谅我懒得打码)
但就如余虹在影片中的独白
“战争中 流尽鲜血
和平中 寸步难行”
影射着她的爱情
影射着她的思想
影射着隐晦的政治
但即便是再痛苦不堪
余虹也依旧能生存
她可以高傲也可以卑微如野草
但就是不会选择死亡
影片中出现了那次春夏之交的震撼场面
那是一场看似学生们在政治上的狂欢
那场政治立场看似强硬
却在那个年代
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
如那烈火般燃烧的爱情
最后留下的是不再复燃的灰烬
(《颐和园》剧照)
正如导演娄烨所说:
那件事件就像是学生和政治的一次做爱,但并不成功,做的难受不舒服,然后政府打了学生一个耳光,太重了流血了。
那年夏天,当所有人都觉得民主自由的时候,他们为此进行了一场自以为是的狂欢,但却被打的措手不及,一败涂地,他们以为保护他们的人不会拿起武器伤害他们,他们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那之前,他们天真烂漫,意气风发想要改变一切;
那之后,他们捂着还未痊愈的伤口四散奔逃,再无顾忌。
命运的节奏,快的容不得去思考,也容不得反抗
一切恢复了平静,也重新洗牌
每个人都怀抱着明镜的心却装傻似的活着
或许,那真的是一场幻想
余虹一次又一次的在情欲与迷茫中老去,最终选择了最为普通的人生,她再也不会笑的如开场那般美好,她可能也不会再去想,爱情究竟是幻想还是死亡。
而在柏林,楼顶上一群鸽子飞过,李提朝周伟一笑,仰面跳下,只留下一声闷响,属于她的幻想即将醒来,她选择让自己永久沉睡下去。
最后的结尾,余虹和周伟再次相遇,几乎没有话语,连眼神都失去了当年的光彩,大概是那年夏天,那个宿舍,那张床上,他们已经用完了所有体位,用尽了所有力气。
——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
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
所有的物体都失去重量
我的爱已经走到了所有路的尽头
——
(关注公众号*丑姑八婆,回复关键词:颐和园,即可获取电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