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你不可错过的7点写作指南
你跟十个人聊天,十个人会讲故事。但你要十个人用文字记录故事,不一定全能做到。准确的说,有人想记录,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有人想写,可想写和能写,毕竟是两码事。从小时学会的第一个字起,我们便开始写,上到学堂,语文课的作文,招式简易却是最好的启蒙。
2017年到了,如果你想写文章,借以分享你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不妨读读本文——2017,你不可错过的7点写作指南。
我分三个大点,
一是写作前的准备,要点为:
01框架、02观察;
二是写作中的内容,要点为:
03写给谁看、04深度挖掘、05灵感;
三是写作后的体会,要点为:
06孤独、07坚持。
01
框架,亦或说组织,是写作的第一步。
想清楚你要写什么,罗列出文章的框架,最后动笔。
好比我新年以本文开篇,创作之初并无框架,该分享什么?该如何来写?脑里一团浆糊。后来,我制定框架,不妨以写作的前、中、后期为主,每一部分再添加两三例子组成7小点,依照此线梳理心得体会,立刻清楚明了,动笔也快。
写作就像修房子,优良的房屋,你拿它的设计图纸看,必定精美,而农村的土坯房往往随性修建。
同样,你在写作之前,一定要思考这两个问题——是否想清楚了,是否有了框架。如果没有,那么你写不好文章的原因有可能在此,而这个原因,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
02
仔细观察,是写作前的第二要点,注意它有一个形容词——仔细。
比如,当你谈论熟悉的人时,首先映出的是这人的高矮胖瘦,脸部特征,当你经过马路,迎面走来一人,你即便观察到他的面容,衣着,也短暂易忘。
因为对于熟悉的人,我们仔细观察过,或者说观察的次数多了,自然细致入微,而后者,萍水相逢之脸,遗忘很正常。
再比如,你坐过很多次公交车,却不一定记得安全锤的准确位置;坐过很多次地铁,却并不知道竖杆底部是锥形的。
你想写得好,写得出彩,必然要留意普通人不会留意的细节,这些细节是组成你的故事、人物等的主要素材。
平时,我喜欢在公众场合观察人,发型,眉毛的形状,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眼睛的弧度,嘴唇的形状等面部特征,还有衣裤新旧样式,饰物搭配……记在脑中,需要时拿来即用。
这是生活,这也是创作,写作不是现写现卖,得靠积累。
其实,小说中的人物在读者看来很陌生,但对于作者来说十分熟悉,里面的人物、相貌通常取自于生活和阅历,或者基于生活和阅历的改编,或者思想碰撞催发的故事和感慨。
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生活,优秀的作品都有现实依据,生活素材的灵活运用能为你的作品增彩,且具体而不空虚。
从这个方面来看,写作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03
写给谁看,第一点,去自私化,第二点,降低姿态。
先说第一点——去自私化。
朋友圈、空间遍地都是,今天感慨夜的空寂,明日伤感春的离去,短短数文,勾描出自己的幽凉和独行,每一次伤春悲秋的时候,便祭出尼采式的哲学情操,好像全世界都该知道我的伤怀情感一样。
就事论事。写作的涵义有句老话: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便愈好。
人人都渴望分享,都渴望认同,都想把自己完整地分享给大家,说的简单点——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赞。
但满篇幅的私人情感,你的父母、最好的朋友会耐心看完,除此之外,没人会真正关心。这就好比交谈时,一个人噼里啪啦说个不停,一个人低头玩着手机。
所以,写作时,尽量减少私人感情和私人故事的表达。如果要写,可以试着用反问的语气。
举个例子,摘抄一段学生发的伤怀语:夜,空了,往日的忧伤,将它塞满。
你可以改成:朋友,你是否有这种时候,独自走在城市楼宇中,突然感觉不属于这里?你觉得夜晚是空洞的,过往的悲伤情绪瞬间弥漫,塞满心头,整个人,剥离于这个世界。
这是私人感情,而写私人故事,一定要说清这个故事能为自己,为他人带来的收益。
第二点——降低姿态。
有人会说:我就写自己的,咋的!我写自己的情感也能写出一片天。
也有人说:我不管大众主流是什么,我又不求网站、杂志报刊。写自己的,不需要迎合别人的口味。
如果是自娱自乐,权且不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当然最好。但若你想写出成就,写出广泛的认同,或者说靠写作谋求生存,你不得不考虑如下问题:编辑能不能过审,读者口味如何,在哪个平台分享,投稿投到哪里……
酒桌上,你不是老大哥,别人会主动给你敬酒?
所以,姿态低点,多学学热文的标题、行文方式,有时候,你不缺内容,只缺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当然机会,主动争取好过被动等待。
记住一点,一篇好的文章,是能引起共鸣的文章,要让读者发现他们的感受被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你说了个清楚明白,这就是他们的口味。
04
深度挖掘,较之写作更深一层次的进阶。
《智族GQ》杂志主笔何瑫在刚入门时,他的师傅交待,如果你要报道一个人,先去百度或者谷歌搜索这个人,把前一百页的网站内容统统看一遍。
翻看十页和翻看一百页,对人物的分析和判断完全不同。因此,他写的特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另一面,故事的另一面。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莎士比亚只有一个。把作品写出来,把判断交给读者,应该是深度挖掘后的最优状态。
当然,前提是得写出东西,这已难倒一片英雄;其次写出的东西还得有思想,鲜有人拔尖。所以,写作途中,不妨常思考,我要如何写出内涵,写不出没关系,把它设为目标,勤学多练。
其次,创作时,摒弃浅尝辄止的悠哉心态。写一个观点,多去论坛、创作平台逛逛,遍历不同思想的碰撞;写一个故事,先查查有没有相似的。
互联网时代,得有互联网思维,通过搜索和查看,挖掘新的东西,一方面可以学习别人的创作方式,另一方面可以积累素材。
越挖越多,越积越深,是写作中的马太效应。
05
灵感,是写作者常提的话题。
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的伍尔夫这样谈灵感:
就像一个渔夫在幽深的湖边悄然入梦,手里的渔线静静地躺在水里……灵感降临,从无意识里豁然醒来,塘水一片飞珠溅玉……
灵感总是突然造访。
有次,我乘坐地铁,看见一对陌生男女相互搭讪,便有了推销员之爱的创作灵感;又一次,去到超市购物,看见一个男人牵着一只纯白的萨摩,便有了纯洁之爱的创作灵感。
有了灵感,及时记录,便又回到前面四点。01,基于灵感,列好故事的框架;02,往框架里套人物,套情节,素材取自于生活中的仔细观察;03,找读者口味,设想故事情节能否引起普遍共鸣;04,深度挖掘,避免重复,整合信息,让内容更有深度。
依托灵感,若非天才型作家,单单靠它,是写不长久的。灵感能带你入门,入门后的路还得踏踏实实地走。
无论灵感的有无,不要忘记,你有生活。要相信,一个人自成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很多你能写的!
这不,我举例的两个灵感全都来自生活中的观察。
0607
孤独和坚持,一起来谈。
以前我说过,写作是一场苦行僧式的旅行。
如今,正式写作半年之后,我在旅行中多了一味体会——孤独。
写作是一场孤独的苦行僧式的旅行。
踏入写作大门之前,你得有心理准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你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寂寞冷落,文章鲜有人知。
这条路该不该走下去?
我到底适不适合写作?
我写的这些东西意义在哪里?
时间全都浪费在这毫无价值的文字上值不值得?
你不止一次地觉得自己仿佛是舞台上唯一的演员,卖力演出,台下却没有观众;在每一个绵延的长夜里,你都会失眠、挣扎、痛苦,尝尽孤独滋味。
放弃的想法同时产生,有放弃的想法,但别有放弃的做法。不受关注,不被认同,是大多数写作者在创作初期选择放弃的主要原因。
美术生学习绘画,都是从一个石膏像或者一朵花练起,没有谁一来就要色彩和篇幅。每战胜一次孤独,每坚持写下的一篇文章,都会为你的斑斓彩绘添上一笔。
喝下这碗心灵鸡汤,坚持下去。能坚持下去,除了最开始的兴趣,还有舞台下,一直支持的那个人。他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你最好的朋友,或者关注你的人,曾经暗恋你的人……但只要有一个,都值得,你都得把苦痛和挣扎咽下,继续舞蹈。
所以,守得云开,才能见到明月。
08
我的总结:
-1-养成一个好习惯,写作之前先打框架,日常留心生活素材;
-2-写作不是自娱自乐,读者关心的是收益,不是你的伤春悲秋和日常琐事;
-3-深度挖掘是写作的高境界,文章有见识,有思想,有寓意,自然流传开;
-4-写作是个磨事,文章需要磨,人也需要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