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25岁,30岁,你都在追求什么
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才最累。
看完《后来的我们》,听到小晓对见清说的那句“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后,我就很想说点儿什么,人在每个阶段,都在追求什么……
今年,我30岁。我有个自己的小家庭,还算美满幸福;还在自己热爱的行业上,激情奔走;空闲时间可以和爱人开着小车去郊外拍拍照片散散心。我对30岁的期盼,也大抵如此,有点缠绵,有点静好,有点姹紫嫣红,又有点简单素白。生活一切平静,这,是我当下满意的状态。
这个年龄的我们,除了一份工作,也渴望靠谱的爱情和家庭。有个好友快结婚了,有一天,她突然问我,“你说男人结婚后会变好还是变坏”,我想,妹子一定是和当初的我一样,有点儿“婚前恐惧症”了。按理说,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我的答案是“变好”。我对她说,你带着男友去看看《后来的我们》吧,后来最终在一起了的人看后会感慨“还好没错过”,还没在一起的人看后可能会意识到珍惜眼前人,“别错过”。
时间倒回五年,我25岁,刚刚从南方一座小城来到北京,听着《春天里》要去体验当时看似很时髦的“北漂”生活,听着《怒放的生命》要到北京追求梦想。那时,没有父母在身边,也还没有男朋友,我的生活中只有工作。来到北京之后,工作并不是来北京之前想象的那么高大上,但能感觉到离梦想越来越近,所以也一直没有放弃;工资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薪,但是也比以前高出一截,并且还在慢慢地增长,也还算满意。这座大大的城里有着数不清的和我一样的“小蚂蚁”,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很努力的工作着。
可能也是因为我去北京的初衷并不是要扎根北京,所以那段时间并没有感觉到多大的压力,更多的是在感受。因此,我并没有抱怨北京的高房价,也并不厌恶把人挤成相片儿的北京地铁,对于我来说,那只是一段经历而已。
我体验过“北漂”生活之后,悄悄离开了,没有好好跟北京说再见。因为,再见的不是那座城市,而是那段岁月。离开北京之后,我去了一座江南城市,在那里找到了我理想中的工作,也遇见了我的爱情。
我在北京“漂”了两年半,直到离开,好像也没有看清所谓梦想的真实模样,只是感觉一直在路上,我好像在慢慢变强大。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的梦想并没有在北京实现,但是追求梦想的那个过程我很享受,或许,那种追梦的感觉比实现梦想更让人感动吧。
我还有很多同学和朋友依然在北京奋斗,听说有的人升了职,有的人加了薪,有的买了房子,有的还拿到了北京户口……我真心替他们高兴,我选择了离开,他们选择了坚守,没有对与错、好与坏,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追求的那个过程就是满足的。北京的生活可能依然很辛苦,但对他们来说,值得。
时间再倒回五年,我20岁,刚刚来到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读大学,那里有我从小就喜欢的大海,有我向往的大学。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一名记者,而考上大学、学上新闻专业便是我追求梦想的第一步。逃离高中学习的苦海,我真的就像一只飞出牢笼的鸟儿一样,在大学的天空里飞个畅快。
从那时开始,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课,要打好当一名记者的基本功;我报名加入校园电视台,想多些机会摸摸机器、做做采访;我还去了本市的广播电台,跟着一名主持人做节目,我帮她组稿,她教我播音技巧,我试着感受真实的记者、主持人工作是怎样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完了,当同学们在为考研和工作纠结迷茫的时候,“我要去工作”,我迫不及待地想“小试牛刀”,就毅然决然地出发了。
20岁那年起,我知道要想实现梦想,就得自己练就真本事,那就是我的追求。走到工作岗位后,我经常听很多前辈说,“你们大学学的东西都跟社会脱节的,没用的”,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也只是淡淡一笑,不作回应。因为于我来说,大学那四年,我学的东西很有用,我后面的工作是建立在那时打下的理论基础上的,大学教给我技能,为我追求梦想铺路。奋斗的20岁,才会最美丽。
30岁,25岁,20岁……回头想想,只要你心中有追求,每个阶段,其实都很美,你还记得都在追求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