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集简友广场读书

他是一个弱男子——评郁达夫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93人  ead933989575

【内容摘要】本文目的在于揭示颇具争议的中国文坛大家郁达夫身为一个普通人的一面。文章通过对小说家郁达夫一生的回溯探寻,并结合郁氏小说主人公的共同特征,最后透射出隐藏在文字背后不加掩饰的真实的郁达夫。由此找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放荡不羁、反封建、反正统的描述,而是与常人无二、为欲望所左右的弱男子形象。

【关键词】郁达夫  叛逆者  零余者  弱男子

绪论

郁达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作家,其特立独行的郁氏文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政务活动家胡愈之赞其道:“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由此可见郁氏影响之大。但让郁达夫能一直备受瞩目,即使在过了大半个世纪的今天,仍为一般人所津津乐道绝不只是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还有郁达夫那潇洒自在、多情浪漫、豪放不羁的传奇一生。

郁氏小说把人的性欲需求露骨地表现出来,着重描写主人公颓丧猥琐的一面,在描述手法中尤以心理描写最为出色。而且郁达夫受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影响甚大,擅长捕捉细微的心理活动,并对猎奇心理有着深刻认识,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坛是极为罕见和骇人听闻的。故郁氏小说一出,争议四起,褒贬不一,时至今日也未有定论。

郁达夫曾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自然,郁氏小说也是郁达夫的“自传”。不过,相比于大多主人公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人生,郁达夫的生活可谓潇洒非凡!其中以他饱受非议的风流情史最为人所津津乐道。假使没了这一段颇具争议的艳史,郁达夫虽则文史留名,但能否为一般人所熟知便不得而知了。

通常对郁达夫的认识不外乎如此:叛逆才子、风流浪子。然而不论是才子还是浪子,都是他人眼中的郁达夫,聚光灯下的郁达夫;皆不是真实的郁达夫,真正的郁达夫。倘使我们要找出真正的郁达夫,别无他法,唯有从他笔下的人物寻起。因为真正的郁达夫就藏在那些个“零余者”中。

一、叛逆者

郁氏小说能名垂文学史、备受青睐与赞誉,与其中蕴含的反叛精神不无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说:“他(郁达夫)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郭氏所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郁氏小说之所以引起旧社会勃然大怒的缘由——反封建。

不论是《沉沦》中对青年原始性欲的赤裸展现,还是《她是一个弱女子》中同性恋的隐晦暴露,对传统社会而言,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伦理大爆炸。在三纲五常、仁义礼智禁锢下的中国旧社会,郁达夫无疑是一个“倒行逆施”的大逆不道之徒,是彻彻底底的“沉沦”之人。他有意无意地揭开了卫道士们的疮疤,让几千年来的正统伦理颜面扫地;但他又让无数挣扎困惑于假道德新青年得到解放,以身作则地鼓励他们砸开假道学的枷锁。于是,郁达夫成了旧世界的叛逆者,新世界的急先锋!

然而,这就是郁达夫了吗?一个叛逆的急先锋?

《银灰色的死》里主人公对沉湎柳巷的痛苦;《迷羊》中对耽于欲求的反思;即使是最为著名的《沉沦》也不止一次地道出主人公对欲不可控的无奈与悔恨。这些种种难道都是为了攻击伪道学、旧伦理吗?不可否认,郁氏小说在客观上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从主观上出发,郁达夫恐怕并不是要以“性”为武器抨击封建旧伦理。

如果我们抛开时代所赋予的特殊色彩来看郁氏小说,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怀才不遇又困于诸多欲望的新青年的真实写照,而郁达夫就是这个新青年。郁达夫写欲望不只是为了展现追求自由反对束缚的精神,更是为了表现一个普通青年的苦闷内心。这种苦闷不仅压抑在郁达夫心中,还压在那个时代每一位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青年心中。而郁达夫本人虽然仅仅是道出自己的苦楚,但整个时代却感同身受,而后随声附和。这种声音渐渐掩盖了郁达夫本人的声音并取而代之。所以,我认为郁达夫并不是一个要打破纲常伦理的激进派,而是一个固执天真、直率单纯的年轻人。

他天真,不畏惧封建旧势力的声势浩大;他单纯,直抒胸臆不加掩饰地说出心里话。这样的郁达夫不像一个叛逆者,更像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孩子。

二、零余者

在郁达夫笔下主人公大多是一路彷徨的知识青年,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我们称呼为“零余者”。

郁达夫也是个零余者。十六岁考上浙江大学预科却因参加学潮而被开除;十七岁背井离乡,远赴日本,开始了漂泊异乡的留学生涯。郁达夫就如他笔下那些零余者一样:有知识、有志向,却背负无数心酸不快。《沉沦》里“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1]体现了当时中国留学青年的孤独寂寞。而最为敏感的郁达夫感受尤为深刻。

但郁达夫是零余者吗?是,也不是。的确,那个时代的每个年轻人都难免有这种感受。他们一面身处异乡,与周围一切都格格不入,弱国子民的身份更是让他们备受歧视;一面想要救亡图存、复兴中华,但在根深蒂固的旧社会面前又显得那么弱小无助。双重的绝望把他们反复碾压,最终一些人心灰意冷,沉沦下去。但郁达夫不是沉沦下去的人,他是从炼狱中重生的新青年。面对异地的苦闷,他潜心学习,近乎疯狂的攫取知识充实自己,四年大学生活,一千多本中外书籍为以后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落后腐朽却深深爱着的祖国,他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等人创立“创造社”,将救国救民的希望放在文化改造方面。

郁达夫是零余者中的幸存者,他在时代的荒诞性面前站稳了脚跟,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他为欲望所困扰,因前路飘摇而迷茫,他同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一样,但他救赎了自己,也渴望救赎他人。他写《沉沦》,为留学生发声,道出他们心中的郁闷;写《微雪的早晨》,为受社会压迫的知识分子哭诉;写《薄奠》,为底层人民歇斯底里地呐喊“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2]。

郁达夫心中有一个零余者,这一位零余者也沉沦、也颓丧、也会感到绝望,但不同的是,面对现实时,零余者会出现一下后就会消失,留下一个心怀天下的郁达夫。郁达夫不是天生潇洒,与众不同。他有一般青年零余者的一面,但他克服了苦难,成功幸存下来。它既不是不怕虎的初生牛犊,也不是潦倒沉沦的零余者,他只是一个战胜了欲望的普通人。

三、爱国者

中国著名现代报告文学作家夏衍称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过往给人的印象向来都是风流才子、叛逆文人,殊不知郁达夫更为人所敬仰的是他那颗伟大的爱国赤心。

抗日战争时期,郁达夫奋笔疾书抗战文章,在前线奔波劳军考察。为宣传抗日前往新加坡工作,之后不断在国外为国内抗战提供支持并收留文化节流亡友人。最后被日军搜查追捕,于一九四五年被日军在苏门答腊杀害。作为那个时代的中国新青年,郁达夫正是经历过祖国弱小时的屈辱,才会有如此深厚的爱国热情。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3]《沉沦》里这一句撕心裂肺的哭喊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郁达夫听过笔下的主人公发出了自己心中的夙愿——复兴祖国!也正是这样的爱国豪情激励郁达夫在此后的岁月里为国家、为人民挥墨如土。也只有这样的热血心肠才能刻画出如此动人心弦、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

世人漫无顾忌地谈论他的浪漫情史,把他标上“滥情”“渣男”“斯文败类”的标签以彰显自己的博闻广识。稍有见识者也仅把郁达夫视作一个才华横溢但品行不端的文人骚客,而完全忽略郁达夫那热枕的爱国心。“在他们看来,我是个野蛮之人,原因是他们不理解我。”[4]卢梭在《对话录》中所引用的这句话算是道出真相。不论披在郁达夫身上的外衣有多么千奇百怪,不管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怎样五花八门,一位真正有脊梁的中国人的形象是郁达夫不变的本质,倘若偏要讨一个说辞,那些不可辩驳的爱国行为就是铁证。

郁达夫最后死在了异国他乡的丛林,直至今日依然不见尸骨。他奉献祖国,最后为祖国牺牲。揭开历史覆盖在他名字上的标签,露出一个斑驳的形象。那是一个普通但却又无比热情的爱国者,他倒在了复兴国家的路上。

结论

最了解一个人的莫过于他的至情之人,郁达夫之子郁飞曾这样评价他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位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事过于冲动,家庭与生活一直都搞得很不愉快。她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不要刻意美化他,也不要把它丑化。”的确如此,郁达夫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道德高人,但也不像一些流言所描述那样不堪。我们评价郁达夫,绝不可先入为主,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的一言一行。而是应从他本人主观和现实史料出发,双向地观察一个人,才不会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当我们再一次通过结合郁氏小说和郁达夫人生轨迹来探讨郁达夫这个人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过去的认识有多么浅薄单一。但凡是个人都免不了多面的性格,更何况乎郁达夫这样的人中龙凤。对郁达夫的研究不仅要超出自己时代的局限性,还要结合郁达夫所处时代的特征,不仅如此,从郁氏自身出发,透过他的文字来看他的人才是最最重中之重的。本文对郁达夫身为“叛逆者”、“零余者”、“爱国者”的三个身份进行分析解构,最终得到了或相反、或有不同的相异形象。而这些新的认识正是为了后世能更好地了解郁达夫,更好地透过郁达夫了解那个时代。并希望以此为先例,为其他“被标签化”的前人证明。

人性是复杂多变的,当我们慢慢地抽丝剥茧,拨开一层层笼罩在郁达夫脸上的面纱时,会意外地发现,那个众人口中充满传奇色彩的郁达夫原来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弱男子“而已。

参考文献

[1] 郁达夫:《郁达夫小说全编》

[2] 同上

[3] 同上

[4] 让·雅克·卢梭:《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