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曲》:点点渔光,可亮天际
《渔光曲》:点点渔光,可亮天际
首先急忙地声明一点,第一次写影评,我深知文章深度不够,还望见谅。毕竟都是要由浅及深的。
作为看的第一部黑白无声片(虽然《渔光曲》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无声片,影片中加了一些船的音响、人群的嘈杂声、婴儿的哭啼声以及那首火遍大江南北的《渔光曲》,但绝大部分还是采取默片的拍摄方式,音乐也用的是配音工具,所以还是把它归到无声片),这部电影比我想象中的要成熟多了,丰满多了。
首先,30年代的电影创作是比较讲究电影美学的,再加上导演蔡楚生对艺术的追求,电影里对于动作的展示,人物心理的刻画,情感的渲染,以及景色和物象的抓拍特写,让电影饱满而富于感情。
电影中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对于蒙太奇的巧妙利用。暗喻蒙太奇,小猫小猴的奶奶去世的时候,穿插了一幕“枯藤老树昏鸦”的镜头,暗喻夕阳西下和人断肠;对比蒙太奇,小猴小猫在窗外往脸上抹泥巴,躲避别人的欺负,窗内的夫人在脸上抹粉,贫富差距,压迫心酸被定格在那个窗上。
电影内外,可谓有不少地方堪称“渔光”,虽言微意轻,亦有可点亮天际之力量。
姐妹俩去上海后,在排队应聘的时候,小猫想插在别人前边,说自己家很苦,没有一个人让她插队,她排到后边后,新来的人也想插在她前边,新来的人说自己家有多苦,小猫便让她们插到她前边了。徐志摩先生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小猫做到了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放到现在的社会,又有几人能做到?
姐弟和小乞丐争抢贵妇从窗内扔出来的瓶子,瓶子摔碎后,为了安慰小乞丐,小猫把自己拾来的东西送给了他。无论自己的处境有多苦,不忘帮助别人,多少人能够做到呢,甚至是自己的处境并不苦,谁能想到去帮助比自己弱的人呢?
电影外有个传奇的小故事,蔡楚生的这部电影由于和师傅郑正秋的《姊妹花》撞了档期、宣传力度很小、公司不太重视、没有当红明星参演、上海迎来六十年一遇的高温天气等等一系列原因,刚上映几天没什么影响,突然有一天在一家报纸上,有位神秘人买了一大块版块刊登这部电影,人们在好奇之下,纷纷去影院观看,结果创造了连映83天的记录,还在1935年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拿到中国电影第一个国际奖项,意义重大。
后来了解到,那位神秘人原来是一位富家少爷,看完影片后深受感动,自己出资,匿名为电影宣传,想想现在的所谓“国民老公”首富之子整天抨击这个和那个,以及《百鸟朝凤》制片人向影院负责任下跪请求增加排片,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还很多。
这部电影做到了点点渔光,可亮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