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的文章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知了·IT

比特学徒#17. 为什么新浪微博还没有死

2015-08-14  本文已影响3598人  晓健周

微博的产品/市场匹配

最近人们看到一条新闻《刘强东奶茶结婚 陈欧微博证实要送礼品》,文章引用陈欧的微博,使用的是图的方式,而且没有陈欧微博的链接。

通过图片引用微博

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很常见了,名人发微博公布新事情,媒体跟进,于是在新闻报道里插入微博的截图。这么一个小小的现象,其实隐藏这无限的商机

风投家马克·安德森(他的投资眼光独到,投资了 Facebook,Twitter,GitHub,Pinterest)曾经探讨过怎么选择投资对象,究竟是产品重要还是团队重要。很多人都会说,最重要是看团队。首先是因为投资之前,产品还没完全成型,投资人也不会知道产品是什么样的,而投资人可以根据创始人的履历、业内人士对创始人的评价来了解创始人,所以投资与否最主要还是要看团队。再者,美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是最重要的」是一种政治正确。马克·安德森在冒着政治不正确的风险下,提出了他的产品/市场匹配」理论

安德森认为,一个产品能够成功,最主要还是看市场,如果市场有强烈的需求,即使产品做的很一般,人们也会去使用

我们用「产品/市场匹配」理论来看看微博。

从前要做个人媒体,多是要开博客的,博主常常是绞尽脑汁写长文章吸引读者。读者也不知道博主有没有更新文章,也记不得博客的地址,常常就要将博客加到书签栏,等到心血来潮的时候点开书签,这时候还没有新文章发布,又是白白拜访博客一趟。有些读者要读的博客太多,算是重度用户,开始使用 RSS 订阅服务,这才能使得博主一有新文章发布,读者就马上能知道,而且读者再也不用一个个博客分开打开了。

我们可以看到,博客这样一种产品形态,无论是对博主而言,还是对读者而言,都是高门槛的。开设博客有一定难度,写长文章更是有难度。要能让读者专门去点开你的博客来阅读,这是非常非常难的。对于读者而言,发现好的博客很难,还要记住网址或者使用浏览器书签,或者 RSS 阅读器,这也是很难的。到现在,有人不知道博客是什么,更多人不知道 RSS 阅读器是什么,这就是高门槛的证据。这是其一。

第二是博客是一种低频的需求。写文章是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思考的,是需要时间的。读长文章也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努力专注的。这种属性注定了博客是低频的。人们不会每个几个小时就刷一刷博客。

第三是博客是弱交互的。读者文章读了就读了,想评论也可以,但是要想出有意思的评论是很难的。

高门槛导致用户量小。低频、弱交互,这就会导致粘性差,一旦博主的文章不再那么有趣了,很快就会被读者忘记。

微博很好地解决了上面三个问题,而且还解决了更多的问题。微博140字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做自媒体的门槛,这让更多人能写东西,也更多人能读东西。第二,碎片化的内容消费带来轻松的氛围,促使更多人愿意在所读内容下评论,微博上不但有组织媒体,名人账号,还有我们的朋友,这促进了我们转发内容——无论是为了展示自己形象还是为了分享给朋友。第三,微博是自带订阅功能的,主页的时间线本身就是一个 RSS 聚合器,用来展示用户关注的东西,用户为自己做的选择(curation),内容多是他们喜欢的。

无论是大 V 还是小 V ,无论是大型公司还是小型组织,都有强烈的展示自己还有和粉丝互动的需求。这种单向关注同时互动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现在很多娱乐新闻首先是通过微博发出的,而不是传统的大媒体。

这是一个巨大而空白的市场,微博的形态刚好和这个市场匹配,正是「市场/产品匹配」。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微博一开始的页面很丑、交互很差,人们也会使用。插一句,发明「微博」(microblog)这种形态的人实在是太伟大。

微博的产品进化

之前在 Medium 上读到一个消费者产品的三阶段的模型,里面提到,一个产品的进化要经历三个阶段:想要、需要、功用。

消费者产品的三个阶段

产品的第一阶段是想要(want):因为产品解决了一个未被解决的问题,人们想要使用。

产品的第二阶段是需要(need):人们觉得离不开这个产品,总是想使用。

产品的第三阶段是功用(utility):这时候产品已经无处不在,成为其他产品的一个功能了。

前面已经分析了,微博提供了一个非常的工具来让人们展示自己,促进人们的交流。人们有这个需求,就会「想用」微博,这是第一阶段。微博上的名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如果不上微博就很快会不再了解他们了,我们已经不能离开微博了,它成为我们「需要」的产品。微博的用户越来越多,而且他们喜欢跟自己的「粉丝」分享东西,各个新闻媒体网站也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更多人读到,于是他们都在文章上加入了「分享到微博」的按钮,这时候微博就成为了一个功用,这是第三阶段。

然而,微博在这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做的更好!

在文章开头的例子中,微博是作为「功用」出现的。太多的消息是首先从微博出现的,新闻媒体紧跟着报道,然后使用了微博作为信息源。微博应该做一个外部引用的接口,让别的网页可以直接嵌入微博的内容。用户在该网页读到微博的内容的时候可以点击该条微博调至微博原网页。这样子提高微博的产品形象,二来为微博带来流量,三来为引用微博提出了一种规范。这种模式已经非常常见了,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网页中会嵌入有优酷的视频,或者嵌入有网易云音乐。

我对于微博的思考很多都是始于一个问题的:「为什么那么多商家强力推广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但是却几乎不见商家推广他们的微信号?

这个问题描述的情况是基于我的观察的。最近很多商家推广他们的微信公众号。比如某某酸奶品牌到我们学校的超市门口做路演,只要扫描二维码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就送酸奶一瓶。比如某功夫餐厅,只要关注他们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免费获得蒸蛋一份。

微博的媒体属性比微博强太多,直觉上微博的生态更加适宜公众号的生长,但是事实上却是微信取胜了,背后是有原因的。

微博 vs 微信

第一,人流量。微博月活跃用户只有2亿,而微信有5亿。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产品,网络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圈子越大、价值越大,而且是指数增长。我们要开一家餐馆,如果租金一样的话(在微信和微博开账号,成本可以说是一样的),我们一定会选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开。

第二,基础设施。看看微信和微博上的营销号都在干嘛?微博上的营销号发140字,然后配个图,再者配个连接。微信上的营销号发个消息,点开可以是一篇长文章,这是一点;更重要的是,微信的营销号可以添加按钮,查看订单、查看物流信息、甚至点开玩个游戏,提供了便捷的付款方式,还能查看用户的地址信息以及其他个人信息。微信是一个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的环境,公众号在上面可以做的事情更多。

第三,设计。跟微信相比,微博就像是个乱七八糟的菜市场,在上面是可以买到不少有用的东西,但是就是太脏太乱。微信的精心设计过的,能多精简一点就多精简一点,用户用起来就是「爽」。这点上,微博比微信差太远了。

2013年2014年很多人离开了微博,媒体纷纷表示微博要慢慢死去(比如这个),但是我觉得微博不会死。微博上一季度的财报也给我们注入了信心,他们的月活跃用户数量(MAU)同比增长 38%,移动端 MAU 同比增长 57%。公众人物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表达自己,这是一个强烈的需求,而且暂时没有替代品。微博的开放性与微信的封闭性形成强烈的对比,微博的产品经理应该从这寻找突破口,形成差异化,稳固自己的阵地。

微博的立身之本是媒体。微信的立身之本是社交。微信现在正在让自己成为一个「生活方式」app,在自己的平台上接入打车、购物、媒体、缴费等等服务,这些服务会让它更加不可替代,进一步蚕食微博的市场。我相信微博会开放更多的 API,让营销号在上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而目前,微博也在忙着「生活方式」,接入各种服务,将要开启「微博橱窗」做「微商」,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子,虽然晚了一点,总比没有要好。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击下方的「喜欢」,关注我,或者分享给更多的人。本节目每周五更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